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按文献类别分组
期刊文章(8405)
报纸(1239)
学位论文(208)
图书(159)
会议论文(60)
按栏目分组
历史名人 (9754)
地方文献 (211)
地方风物 (33)
非遗保护 (23)
宗教集要 (19)
才乡教育 (15)
文化溯源 (8)
红色文化 (8)
按年份分组
2012(620)
2011(639)
2006(394)
2002(250)
1999(249)
1992(114)
1990(126)
1988(160)
1980(61)
1979(38)
按来源分组
其它(303)
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30)
南方文物(12)
唐都学刊(6)
时代文学(3)
中华书局(2)
河南农业(2)
中国医疗保险(1)
云南师范大学哲学社会科学学报(1)
学术研究辑刊(1)
课堂应是学生主动说话的阵地──《食物链》一课
作者:申建春  来源:湖南教育 年份:1999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食物链  后进生  数学教师  课堂教学    课堂内  阵地  素质教  激发学习热情  “第三世界” 
描述:多少年来,我们的课堂教学形成了教师一言堂的格局,学生难以表达自己学习的真情实感。即使学生说一些话,也是在老师的要求下,简单地回答“是”或“不是”,有悖于老师意图的话和学生自己独到的见解,是难以听到的。这种一言堂的局面必须改变,课堂应是学生主动说话的阵...
略述中国古代的《周礼》学
作者:杨天宇  来源:南都学坛 年份:1999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中国古代  《周礼》学  演变  盛衰 
描述:礼正义》而集其大成。《周礼》学的兴衰与当时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
适应是教育永恒的追求(世纪末几种热点教育观)
作者:刘尧  来源:复印报刊资料(教育学) 年份:1999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教育本体论  适应论  热点教育  教育适应性  教育可持续发展  知识经济时代  创新能力  超越论  教育观  世纪末 
描述:进入世纪末,我国教育理论界对人、教育、社会及其关系有了许多的认识,提出了教育本体论、教育工具论、教育适应论、教育超越论、教育独立论、教育主体论、教育先行论、教育多元论等教育观,形成了世纪末
千载华夏--影响中国千年历程的25件大事
作者:暂无 来源:21世纪 年份:1999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千年历程  毛泽东  清政府  耶稣会士  中国历史  《四库全书》  摊丁入亩  王安石  一条鞭法  陈独秀 
描述:千载华夏--影响中国千年历程的25件大事
世纪同行·影与语丝
作者:暂无 来源:小说界 年份:1999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王安石  译文  紫金山  文学翻译  研究工作  半山  作品  宋朝  吴祖光  城墙 
描述:道我翻译过的不少作品中,确有很多是属于“不朽之作”的,可惜的是译文却出自我的“易朽之笔”,因此我总希望在我的译文之后会有更好的和更新的译文出现,来丰
王安石心理学思想研究
作者:白振祥  年份:1999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王安石  北宋  心理学思想 
描述:全文共包括以下几个部分:在心理学思想的基础部分,王安石的形神观、心物观和发展观主要是受了荀子的影响,对孔子、董仲舒等人的观点持批判态度.他的人性论基本内容包括,性不可以善恶言,情接于物而后动,情动
王安石对自我的体认
作者:李祥俊  来源:赣南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1999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王安石  自我  儒学 
描述:王安石是北宋时期的著名思想家,他在主观上坚持经学和儒学,却强调个人的价值,要求以个人实体为中心来构建社会关系,而不同于儒家学派从社会关系中来定位人的观点,偏离了儒学核心的伦常观、价值观,违背了儒学
王安石的救荒思想
作者:马玉臣  来源:抚州师专学报 年份:1999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王安石  天灾认识  对策  效果  评价 
描述:王安石是宋代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救荒恤灾是他政治活动的一部分。文章着重论述了他对天灾的认识及其处理对策,分析了其自然观与社会观的关系,并结合实际效果进行简要评价。
摘疵指瑕,以古为鉴:陈如江近著《古诗指瑕》
作者:张海鸥  来源:中国韵文学刊 年份:1999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以古为鉴  指瑕  古诗  华清宫  施蛰存  陈寅恪  王安石  《元白诗笺证稿》  《柳如是别传》  《秋兴八首》 
描述:摘疵指瑕,以古为鉴:陈如江近著《古诗指瑕》
据史敷陈 缘性成章——“中国历代改革家文学传记丛书”
作者:李文杰 岩石  来源:中国图书评论 年份:1999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张居正  传记  改革家  史学界  王安石  谭嗣同  历史人物  文学  传奇  版本 
描述:更为世人所瞩目,反映他们生平,业绩、趣事、逸闻的著述亦屡见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