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按文献类别分组
报纸(638)
期刊文章(608)
学位论文(15)
图书(12)
会议论文(7)
按栏目分组
历史名人 (932)
非遗保护 (243)
地方文献 (66)
宗教集要 (20)
地方风物 (13)
红色文化 (6)
按年份分组
2013(86)
2012(84)
2010(94)
2009(79)
2007(48)
2006(36)
2004(23)
2003(16)
2002(15)
1995(11)
按来源分组
其它(25)
青少年书法(3)
文化交流(3)
美术研究(2)
民族大家庭(1)
贵州日报(1)
散文百家(1)
艺术探索(1)
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
芒种(1)
联赛记
作者:剑锋真入鞘  来源:棋艺(象棋)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联赛  牡丹亭  棋社  品茗  山庄 
描述:参加2011年品茗杯弈联赛的帮派有:青城派、斧头帮、四海兄弟会、布局圣手帮、太湖山庄、炫锋堂、牡丹亭、总盟射雕派,以及去年四支升入超级的队伍:品茗棋社、星月棋缘、棋魂山庄和盔虹境。
蓦然回首:青年画家张铭其人其
作者:叶正虹  来源:美与时代(中) 年份:2010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河北省  河北省  山水画创作  山水画创作  职业学校  职业学校  画家  画家  河北师范大学  河北师范大学  书画家  书画家  澄怀味象  澄怀味象  石家庄  石家庄  国画作品  国画作品  书法篆刻  书法篆刻 
描述:》、《当代名家国画作品—张铭卷》、《张铭山水精品集》、《张铭写生作品集》等,2010年策划《当代画家艺术跟踪》丛书。举办个展、联展多次。
成就特色与性理之学
作者:李德仁  来源:荣宝斋 年份:2003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性理之学  穷理尽性  画家  宋代绘画  朱熹  儒学  王守仁  宋代文化  陆九渊  气韵生动 
描述:四、极重创新,画家个人独创特色非常明显。宋何以会具有这些特色呢?艺术的繁荣当然与社会的相对安定、经济的发达繁荣有重要关系,但却不是直接的和决定性的关系,直接的决定性的关系是当时的文化学术。比如汉
髡残:人、和尚与画家
作者:理查德·派克 李倍雷  来源:书画艺术 年份:2010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报恩寺  绘画  周亮工  禅学  艺术作品  南京城  董其昌  龚贤  题词  六法 
描述:教僧人,作为画家,以及作为知己朋友中的一份子。髡残也承认自己难以捉摸,但是对于他为数不多的朋友来说,他是他们灵感的丰富源泉,是他们崇拜的偶像。这篇文章将讨论髡残在1660年前后的生平大事,就在这一年
吴炳的《竹雀图》
作者:应洁  来源:少儿书画 年份:2009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中国花鸟画  中国花鸟画  吴炳  吴炳  表现题材  表现题材      发展史  发展史  画院  画院  绘画  绘画  画家  画家 
描述:花鸟画是宋代宫廷画院绘画的重要表现题材,画院中有一半以上的画家花鸟,因此,这一时期的花鸟画是中国花鸟画发展史上的一个高峰。
元代隐逸画家王蒙《青卞隐居图》研究
作者:贾峰 屈健  来源:美术观察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王蒙  元代  创作背景  作品  黄鹤  明代  空间分割  皴法  评价  技法 
描述:图冠以"第一"的评价中.不难看出《青卞隐居图》在山水画史上有着不可替代的艺术价值。一、创作背景《青卞隐居图》作于元至正二十六年(即1366年)。那时,王蒙已是第二次隐居黄鹤山中.他一生都在隐逸与出仕之间做着思想斗争。在黄鹤山中隐居二十余年后,他又出
侯庆 用绘画唱出青春的恋曲
作者:本刊编辑部  来源:时尚北京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牡丹亭  爱情  中国元素  绘画  艺术家  创作  老师  古今  昆曲  琵琶 
描述:年纪爱情的感触都是相通的, 在此,跟随侯庆老师的《牡丹亭》,穿越古今,共赏青春的恋曲。
蜚声美国艺坛的华人画家王英保
作者:马俊如  来源:江淮文史 年份:1996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美术馆  中国画  画家  艺坛  华人  华美协进社  美国罗得岛  公立图书馆  无为县  学生联合会 
描述:蜚声美国艺坛的华人画家王英保
明遗民画家杨补传略
作者:陈三弟  来源:艺苑 年份:1997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皇明遗民传》  钱谦益  王时敏  杨补  董其昌  画家    马士英  苍雪  周亮工 
描述:明遗民画家杨补传略
晏殊的梦词
作者:刘相微  来源:北方文学(下旬)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描述:晏殊是北宋前期词坛领袖,是宋词发展的开路人之一。在晏殊现存词集《珠玉词》中,晏殊抒发了作为士大夫特有的情感以及对于岁月流逝的无限思考。而这种“情”与“”在晏殊的梦词中表现的尤为强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