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解读晏殊《蝶恋花》的三个层面
作者:赵倬  来源:名作欣赏 年份:1994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晏殊词  王国维  主人公  波瓦尔  作者与读者  《人间词话》  阅读原则  三个层面  阅读规律  前苏联学者 
描述:通,就构成一个完整的交际过程。根据前苏联学者波瓦尔宁提出的阅读原则,亦即波瓦尔宁阅读者守则所说的先理解、后评论的规定,首先是对作品的认识,这是阅读的第一个也可以
六朝之外:对于汤显祖两首诗的鉴赏和解读
作者:刘竞飞  来源:名作欣赏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汤显祖  六朝诗风  《春游即事》  《江馆》 
描述:向六朝诗歌学习,是汤显祖对抗明代中期以来"诗必盛唐"文风的策略之一,但汤氏本人的诗歌却并未完全为六朝诗风所笼罩,《春游即事》和《江馆》分别体现了汤显祖早期和晚期对六朝诗风的两种不同形式的超越。
梅花三弄别样情——陆游、王安石与卢梅坡咏梅诗之比较
作者:刘建龙  来源:名作欣赏 年份:2007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王安石  梅花三弄  咏梅诗  咏物诗  陆游  古典诗词  物我交融  文心雕龙  作者  寓意于物 
描述:我国古典诗词浩如烟海,而咏物诗则是其中一瑰丽奇葩。作者虽名为咏物,以物为吟咏之对象,实则借此抒写各自不同的境遇、不同的感触、不同的情怀、不同的心境。“吟咏所发,志惟深远。”(《文心雕龙·物色》)此所谓寓意于物,寄情于物,寄托深远,才使得物象隽永,清新有味,令
理论与实际背离的杰作——析王安石《读孟尝君传》
作者:郭象  来源:名作欣赏 年份:1997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王安石  孟尝君  理论与实际  “士”  司马光  《史记》  《天下才子必读书》  《资治通鉴》  《念奴娇·赤壁怀古  右文说 
描述:理论与实际背离的杰作——析王安石《读孟尝君传》□郭象世皆称孟尝君能得士,士以故归之,而卒赖其力以脱于虎豹之秦。嗟乎!孟尝君特鸡鸣狗盗之雄耳,岂足以言得士?不然,擅齐之强,得一士焉,宜可南面而制秦,尚
论诡文奇 逆笔反振——也谈王安石的《读孟尝君传》
作者:艾岩  来源:名作欣赏 年份:1997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王安石  孟尝君  《史记》  文奇  铿锵有力  死对头  艺术的真实  证券交易所  苏洵  竖起耳朵 
描述:论诡文奇逆笔反振——也谈王安石的《读孟尝君传》□艾岩逆笔反振的写法,古今皆有,而以构思独特,运笔奇警的议论文,采用此法,最能讨俏。今以王安石《读孟尝君传》一文为例,从它的字法到句法,再到章法,依次略
陈意翻新 语警气锐——王安石《桃源行》赏析
作者:董昌运  来源:名作欣赏 年份:1994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王安石  桃源  源行  《桃花源诗并记》  议论入诗  陈意  表现手法  社会性质  陶渊明  古朴自然 
描述:自东晋大诗人陶渊明创作了脍炙人口的《桃花源诗并记》后,历代文人墨客咏桃源佳作迭出不穷,王维、韩愈、王安石被前贤称为“唐宋以来作《桃源行》最佳者”。他们的诗虽都取材于陶诗并记,但都各有特色,可彼此争胜
莎士比亚与汤显祖爱情观之比较:解读莎士比亚喜剧和汤显祖戏曲
作者:安鲜红  来源:名作欣赏 年份:2010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莎士比亚  莎士比亚  汤显祖  汤显祖  爱情观  爱情观  异同  异同 
描述:莎士比亚和汤显祖是16世纪与17世纪之交东西方剧坛的两位杰出的戏剧大师。他们虽处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但对爱情的看法既有着惊人的相似,也有各自的特性。本文试将莎氏喜剧和汤氏戏曲拿来做比较研究,从中探讨中西方爱情观的异同。
女性主义批评视角下解读《绿珠传》中的绿珠形象
作者:陈晓连 胡睿娟  来源:名作欣赏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女性主义  《绿珠传》  女人祸水论  性的政治说 
描述:性这三个问题进行女性主义视角的批评解读
语淡意深 痴心情苦:晏几道《阮郎归·旧残粉似当初》解析
作者:王慧刚  来源:名作欣赏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晏几道  阮郎  归赏论 
描述:晏几道是北宋后期著名词人,与其父晏殊并称为"二晏"。其词风格深婉,工于言情;笔调感伤,凄婉动人。本文选取他的一首《阮郎归》来加以赏读,通过分析可以看出,晏几道书写伤感之词与其家庭出身、社会经历是分不开的,其词的风格特点可以概括为:感伤凄苦,婉曲低回,语淡情深。
古典诗歌欣赏
作者:黄国彬  来源:名作欣赏 年份:2004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敕勒歌》  《书湖阴先生壁》  王安石  《天净沙·秋思》 
描述:有时简直就是诗。其后,人类越文明,思想越抽象,离诗的境界越远。也就是说,文明开始时,人类只懂形象思维;文明结束时,人类的脑袋已像一架机器,把一切具体的东西分解成抽象的概念了。这句名言的后半部是否正确,要待美学家和文学批评家去讨论。《敕勒歌》这首名作却使人觉得“文明”的确“以诗歌始”。据《乐府诗集》引述《乐府广题》的话,《敕勒歌》“本鲜卑语”,其后“易为齐言”。坊间不少诗选说此诗为北齐的斛律金所作;其实此诗是敕勒族民歌,由鲜卑语译成汉语,斛律金充其量是译者,或者是记载中最先吟唱此诗的人。因此,《敕勒歌》虽然未必是文明草创期的作品,做《诗经》的玄孙还嫌年轻,但由于它是敕勒族的民歌,诞生时敕勒人大概仍不十分文明,因此我们勉强把它视为该族文明茫昧期的作品也无不可。无论如何,此诗的作者肯定没有研究过四声八病、矛盾语、反讽或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