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按文献类别分组
期刊文章(381)
报纸(347)
学位论文(24)
图书(8)
会议论文(7)
按栏目分组
历史名人 (667)
地方文献 (33)
红色文化 (32)
地方风物 (13)
宗教集要 (9)
非遗保护 (9)
才乡教育 (3)
文化溯源 (1)
按年份分组
2014(159)
2013(33)
2011(52)
2010(67)
2009(54)
2005(17)
2001(26)
1991(7)
1987(14)
1986(6)
按来源分组
其它(31)
中国戏剧(2)
学校管理(1)
上海文汇报(1)
民族艺术(1)
沧州师范学院学报(1)
福建党史月刊(1)
文艺界通讯(1)
东南早报(1)
企业管理(1)
亮工的艺术交往与收藏
作者:董博芳  年份:2010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亮工  亮工  艺术交往  艺术交往  收藏  收藏 
描述:变化,艺术交往与其官宦生涯是密不可分的;次章来谈亮工的收藏,他的收藏是与他的艺术交往有着密切联系,也可说其次章是首章的一个再续;末章总结性的谈亮工在其一生交往的过程中在绘画审美上的变化
亮工交游若干问题考证
作者:孟晗  来源:商丘师范学院学报 年份:2010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亮工  亮工  交游  交游  考证  考证 
描述:关于亮工的交游,有些史实或模糊不清,或讹误袭延,或意见相左,亟待澄清.对明崇祯三年(1630)与黄宗羲、俞琬纶的交往问题,陈洪绶定香桥为作画的时间问题,擢升都察院左副都御史与与林云凤病卒问题,方
亮工的「反流派」诗学
作者:谢明阳  来源:中央大学人文学报 年份:2010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清初诗学  清初诗学  七子派  七子派  竟陵派  竟陵派  亮工  亮工  反流派  反流派 
描述:泯去門戶之別;欲達此目標,則須藉助「盡刪其姓名而獨存其詩」的選詩策略,也就是編選一部沒有作者姓名的詩歌選集,讓詩人的性情直接呈現於讀者面前;這樣的選詩策略消除了流派界限,也無門戶可以依傍,亮工期望
秦礼制的关系以及秦人的渊源
作者:史党社 田静  来源:秦汉研究 年份:2010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秦人  周礼  礼制  西周中期  春秋时代  西周晚期  渊源  考古发现  三年之丧  秦文化 
描述:中,从周礼的母体中脱
大傩仪官联考
作者:黎国韬  来源:中华戏曲 年份:2010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周代  周礼  职官  乐官  仪式  巫术  占梦  施行  考证  礼仪 
描述:傩仪是中国原始宗教发展过程中的一种重要形态。由于傩戏源出于傩仪,所以傩仪同时又是中国古代戏剧史研究中令人关注的问题。加上现今中国的一些省份中仍有活态傩仪的存在,遂令傩仪成为宗教、艺术等领域
以《禮》論青銅「旅」器
作者:賴秋桂  来源:東海中文學報 年份:2010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青銅器銘文  旅彝  陳設 
描述:可與青銅器銘文相比對,藉以證明「旅」器乃指有陳設功用之器。 本文將青銅器銘文分門別類,先突顯「旅」器的功用,再比對《禮》的經文,找出兩種語料重疊的部分,推論出「旅」的訓詁方向。最後,再佐以《儀禮
浦江祭祖活动中的板凳龙仪式音乐研究
作者:姜华敏 方磊  来源:中国音乐 年份:2010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祭祖  祭祖  板凳龙  板凳龙  音乐文化  音乐文化  现象描述  现象描述  音乐分析  音乐分析 
描述:德。祭祖活动是依附于宗族组织与村社组织的一种民间祭拜鬼神和祖先的仪式活动。以祭祖、娱人为目的的浦江板凳龙,融汇书画剪纸、民间音乐舞蹈等艺术形式,在古老的龙崇拜仪式中,较好地运用、传承了这些颇具
校园版昆曲《牡丹亭》选角活动在北京大学举行
作者:暂无 来源:茂名晚报 年份:2010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 日前,校园版昆曲《牡丹亭》选角活动在北京大学举行,来自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清华大学等高校的近80名昆曲爱好者参加了面试。据了解,全部由各高校大学生演出的校园版《牡丹亭》计划在学期末公演
《牡丹亭》续写征文今揭晓 “书立方”主题活动
作者:暂无 来源:深圳特区报 年份:2010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深圳特区报讯 (记者 尹春芳)由读书月组委会办公室和晶报社联合主办的《牡丹亭》续写征文于今日揭晓,经评评选,评出优胜奖13名、鼓励奖7名。 作为“中国移动手机阅读季”项目之一,该征文活动自10月22日启动以来,广大读者踊跃投稿。至11月10日截止,主办方共收到征文128篇。 据介绍,该征文是“书
我的“牡丹亭”我描绘 响应读书月主题活动“书立方”,读
作者:暂无 来源:晶报 年份:2010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晶报讯(记者 彭子媚)《牡丹亭》续写征文活动启动以来,广大读者踊跃投稿,截至昨日晶报已收到征文百余篇。征文作者中既有大学生,也有退休国企职工,不同年龄段和职业岗位的他们,在征文里描绘了各自心中意犹未尽的那座“牡丹亭”。 续写经典祖孙齐上阵 “虽然古典文学著作很多,但我独爱《牡丹亭》。”征文作者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