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按文献类别分组
期刊文章(192)
报纸(109)
学位论文(6)
会议论文(2)
按栏目分组
历史名人 (275)
地方文献 (29)
红色文化 (3)
文化溯源 (2)
按年份分组
2012(26)
2006(16)
2005(9)
1994(6)
1990(9)
1987(6)
1983(4)
1982(3)
1981(5)
1980(3)
按来源分组
戏曲研究(3)
学术月刊(3)
学术研究(2)
戏曲艺术(2)
长沙水电师院社会科学学报(1)
艺术评论(1)
广东社会科学(1)
资料通讯(1)
晋阳学刊(1)
华人时刊(中旬刊)(1)
重评之争〔汤显祖和璟〕
作者:俞为民  来源:学术月刊 年份:1983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描述:重评之争〔汤显祖和璟〕
璟声律论考辨——兼论“之争”
作者:金五德  来源:长沙水电师院社会科学学报 年份:1994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汤显祖  之争  合律依腔  声律论  王骥德  《中原音韵》  《曲律》  戏曲创作  《琵琶记》   
描述:有明一代,诘纳陕奂染哂屑蟪傻囊庖澹院笫烙植松钤兜挠跋臁I颦Z力主戏曲的创作及评价均应绳之以“合律依腔”,这既是正确和必要的,却又失于片面性和绝对化。对“之争”,不应再纠缠在“派
简论之争中王骥德的本色论
作者:岑玲  来源:遵义师范学院学报 年份:1994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王骥德  本色论  汤显祖  戏曲创作  《西厢》  吴江派  临川派  《琵琶》  戏曲理论  学术论争 
描述:。两派论争的焦点是戏曲创作中文辞与格律的关系问题。璟主张“宁协律而不工,读之不成句,而讴
之争及王骥德的评价问题(答陈建华同志)
作者:夏写时  来源:学术月刊 年份:1982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王骥德  汤显祖  之争  昆山腔  评价问题  弋阳腔  吴江派  中原音韵  海盐腔  江西 
描述:竟何所指呢?是弋阳腔吗?有人曾据凌濛初所说“况江西弋阳土曲,句调长短、声音高下,可以随心入腔,故总不必合调”,断定汤显祖按弋阳腔谱曲。但氏本人说:“江以西弋阳,其节以鼓,其调喧。至嘉靖而弋阳之调绝
之争看王骥德的艺术观
作者:王秋贵  来源: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年份:1987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王骥德  汤显祖  艺术观  曲律  戏曲界  本色  兼济天下  戏曲创作  知识分子  当行 
描述:,于是便把精力投入到戏曲这个“卑道”、“小技”上来,“藉以消吾壮心”。(王骥德《曲律自序》)
贴近地面,还是指向天堂——我看"之争"的本质
作者:李昕欣  来源:中文自学指导 年份:2005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之争    汤显祖  俗雅 
描述:。因此,"之争"实质上是"俗雅之争"。两人观念中"俗雅"的根本分歧,与两人所处的不同地理环境有内在联系,在两人的思想中得以体现,在作品中可以看到这种分歧的具体表现.
重论汤显祖《牡丹亭》之音律及“之争”的曲学背景
作者:陈伟娜 刘水云  来源:温州师范学院学报 年份:2005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牡丹亭  牡丹亭  之争  之争  音律  音律  曲学背景  曲学背景 
描述:《牡丹亭》的音律问题直接引发了明代戏剧史上所谓的“之争”。由于忽视对该剧音律的探讨,导致人们对这场争论至今尚无合理的解释。汤显祖在《牡丹亭》的用韵、格律、宫调等方面,既有合理的运用规则,也有
从“之争”看汤显祖音乐美学思想的形成
作者:王维  来源:天津音乐学院学报 年份:2010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汤显祖  汤显祖  “意趣神色”  “意趣神色”  “神情合至”  “神情合至”  道禅思想  道禅思想 
描述:本文通过"之争"中汤显祖对于声律问题的看法,并结合其学术思想的分析,试图找出他的"意趣神色"等美学思想的形成原因。另外,根据汤显祖的诗歌和戏曲实践,本文将进一步印证"意趣神色""神情合至"等美学
昆剧的市民话题——“之争”新解读
作者:顾聆森  来源:中国戏剧 年份:2006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之争  解读  市民  昆剧  《牡丹亭》  16世纪  汤显祖  改编本  宜黄腔  传奇 
描述:,作出声明,表达了如下观点:[第一段]
临川 因汤显祖的名著《牡丹亭》令其地名绽放异彩
作者:海士丹  来源:中国地名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牡丹  地名    十五 
描述:《牡丹亭》,全名《牡丹亭还魂固,即链魂谤,也称链魂梦》或《牡丹亭梦》,二卷,五十五出,据明人小说《杜丽娘慕色还魂》而成,明代南曲的代表,汤显祖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