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复张性肺水肿的诊断与防治分析
-
作者:杨立民 杨达宽 杨绍军 周云 来源:中华外科杂志 年份:2005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复张性肺水肿 防治分析 诊断 急性肺水肿 临床资料 10年间 肺不张 治疗后 RPE
-
描述:复张性肺水肿的诊断与防治分析
-
6例复张性肺水肿的诊治
-
作者:孙红文 周华 施云飞 洪志鹏 段晋 赵炜 来源:中华胸心血管外科杂志 年份:2005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复张性肺水肿 临床表现 气管导管 机械通气 血容量 血氧分压
-
描述:复张性肺水肿(reexpansion pulmonary edema,RPE)是一种少见的、继发于任何原因所致的肺不张后肺复张时或复张后发生的急性肺水肿。1980年1月至2004年6月,我们诊治6例
-
复张性肺水肿5例临床分析
-
作者:陈逸民 来源:中华现代外科学杂志 年份:2005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复张性肺水肿 临床分析 pulmonary 病理状态 急性肺水肿 影像学表现 生理机制 正常解剖 呼吸困难
-
描述:液体呈过度增多甚至渗入肺泡,则可转变到病理状态,称之为肺水肿。临床表现为呼吸困难、紫绀、咳嗽、咳白色或血性泡沫痰,两肺散在湿哕音,影像学表现为以肺门为中心的蝶状或片状模糊阴影。[第一段]
-
复张性肺水肿的观察和护理
-
作者:金正年 来源:中华中西医学杂志 年份:2005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复张性肺水肿 护理体会 急性肺水肿 水肿病人 肺复张 肺不张
-
描述:复张性肺水肿是一种少见的,继发于任何原因所致的肺不张后肺复张时或复张后发生的急性肺水肿。2003年5月至2005年7月,我科共治疗复张性肺水肿病人4例,现将护理体会介绍如下:[第一段]
-
复张性肺水肿[英]/Hayes DD//Nursing
-
作者:李亚波 李彦 来源:国外医学:护理学分册 年份:2005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复张性肺水肿 DD SPO2 气促 湿哕音 胸痛 呼吸困难 心率 吸气 血压
-
描述:听到呼叫铃响,急赶到病房,见43岁的患者Smith在睡眠中因显著的呼吸困难、气促、咳嗽而惊醒,她的床头已升高90°,并且她否认胸痛。生命体征:血压105/60、最高心率120次/min节律规整;呼吸
-
典型肺复张性肺水肿2例报告
-
作者:廉华丽 李令全 来源:医学理论与实践 年份:2005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肺复张性肺水肿 预防 治疗
-
描述:肺复张性肺水肿,是由于大量气胸或胸腔积液行胸腔闭式引流或一次性大量抽气,抽液后萎陷的肺快速复张所引发的非心源性肺水肿,临床并非罕见,如发现不及时延误治疗可致死亡,及时发现早期积极治疗非常关键,对气胸
-
王雱《庄子》性新论研究
-
作者:刘宣如 刘飞 来源:南昌航空工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2005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王雱 性 杂说
-
描述:本文在把握王雱新学的政治性学术思维前提下,对王雱以新学政治研究思维解读《庄子》而形成迥异独特的性学哲学核心展开研究,内容包括王雱性新论的深层起源、内部“性”、“天道”、“圣人”结构以及性新论的指导下
-
大鼠牵张性脊髓损伤后胶质纤维酸性蛋白的表达及意义
-
作者:刘雷 裴福兴 唐康来 许建中 李起鸿 来源:临床骨科杂志 年份:2005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脊髓损伤 胶质纤维酸性蛋白 皮层体感诱发电位
-
描述:为学评分及电生理检查大鼠神经功能情况.结果损伤组术后1 d GFAP阳性表达开始增多,术后14 d达高峰,为(263.72±16.39)个,以后下降.损伤组各时相点的阳性表达与空白对照组比较差异
-
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对大鼠牵张性脊髓损伤后胶质纤维酸性蛋
-
作者:刘雷 屠重棋 池雷霆 王光林 裴福兴 来源:中华外科杂志 年份:2005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 bFGF 胶质纤维酸性蛋白表达 牵张性脊髓损伤 大鼠 组织损伤 功能恢复 损伤模型 恢复情况 脊髓功能 动态观察
-
描述:研究表明,外源性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通过机械泵入髓内或鞘内能减轻组织损伤,增加功能恢复。本实验通过牵张性脊髓损伤模型,动态观察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对脊髓损伤后胶质纤维酸性蛋白表达
-
行一个正宗的广式婚礼
-
作者:刘坚 来源:黄金时代 年份:2005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新婚夫妇 王安石 新娘 婚礼 传统婚俗 代名词 员外 司马相如 聘礼 产妇
-
描述:戴。上午10时,祖庙内黄飞鸿纪念馆的武术队员统一着装,手举罗伞、灯笼等组成迎亲仪仗队迎接新娘。浩浩荡荡的迎亲队挑着聘礼,八音锣鼓班吹奏喜庆的迎亲曲调,热热闹闹地经过繁华的市中心。接新娘迎亲队大红“”这是中化民族办婚事时不可缺少的吉祥象征。相传“”字是宋代大文豪王安石所创。他23岁时赴京赶考,在汴京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