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按文献类别分组
期刊文章(103)
会议论文(15)
学位论文(5)
报纸(1)
按栏目分组
历史名人 (85)
地方风物 (38)
地方文献 (1)
按年份分组
2014(8)
2012(4)
2009(2)
2004(5)
1992(4)
1990(4)
1989(2)
1988(5)
1987(1)
1986(4)
按来源分组
其它(20)
地质学报(3)
铀矿地质(3)
海洋石油(3)
地震地质(2)
水文地质工程地质(2)
地震地质译丛(1)
华南地震(1)
安全与健康(1)
石油勘探开发情报(1)
云南耿马-澜沧地震区综合考察的初步报道
作者:国家地震局地质研究所耿马 澜沧地震区调查组  来源:地震地质 年份:1989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澜沧地震  耿马县城  综合考察  地裂缝带  北西向  云南  断裂带  展布  国家地震局  张性 
描述: 1988年11月6日发生耿马-澜沧强震后,国家地震局地质研究所组织人员奔赴震区进行了综合考察,同时采用遥感技术,包括卫星与航空遥感对灾情及地震地质、活动构造进行全面了解。
江西相山邹家山-石洞断裂带及其控矿作用
作者:魏祥荣 林舸 龙期华 周叶  来源:铀矿地质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构造  铀矿化作用  相山铀矿田 
描述:矿化蚀变特征及构造控矿规律发现,邹-石构造带在不同地段控矿形式不同,按容矿位置可分为两类,即主断裂容矿和旁侧次级断裂容矿.邹-石构造带的铀矿化作用明显分为两期,邹-石构造带附近的铀矿床均存在铀
小江断裂带西支断裂南段新活动初探
作者:何宏林 方仲景 李玶  来源:地震研究 年份:1993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小江断裂带  建水断裂  李浩寨断裂  断裂活动性 
描述:本文根据实地调查,分析了小江西支断裂南段两条分支断裂的展布特征及其活动性。用冲沟长度、错动量及平均侵蚀速率,估算了断裂的水平滑动速率。指出南段分支断裂作多重右阶斜列展布,现今活动以左旋走滑为主,兼有倾向运动分量,全新世以来平均水平滑动速率为1.66mm/a。
张性断裂带内部结构特征及油气运移和保存研究
作者:付晓飞 许鹏 魏长柱 吕延防  来源:地学前缘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断层  结构  断层核  破碎带  断层岩  变形机制  运聚 
描述:,即使都是碎裂岩,其渗透率相差7个数量级。从断裂带结构看油气运移和保存,断层垂向封闭主要靠剪切型泥岩涂抹的连续性,侧向封闭能力取决于断层岩物性,物性很高的碎裂岩自身封闭能力很差,依靠两盘岩性对接封闭油气
反转构造的几何学和运动学
作者:G.D.William 李成猛  来源:石油物探译丛 年份:1992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反转构造  零点  反转系数  张性活化 
描述:数定义为压性活动量与张性活动量的比。负向反转构造是现存压性系统的相当大部分的张性活化。
攀枝花地震与汶川地震无关 分属两个断裂带,应是汶川地震
作者:暂无 来源:羊城晚报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攀枝花地震与汶川地震无关 分属两个断裂带,应是汶川地震
阿尔金断裂带东北段地球物理场特征分析——兼与李占奎同志商榷
作者:李百祥  来源:甘肃地质学报 年份:1991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阿尔金断裂带  地球物理场特征  航磁异常  张性断陷  末端效应  北东东  中生代侵入岩  错断  阿克塞  左旋 
描述:本文通过地球物理场分析,对阿尔金断裂带的位置、性质和产状进行了探讨,并结合断裂末端效应在地球物理场的反映,对阿尔金断裂东北端延伸问题,有一个明确看法。
倒转构造及其在四川构造地质研究中的意义
作者:刘树根 罗志立  来源:四川地质学报 年份:1991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倒转构造  张性构造  压性构造 
描述:倒转构造是指早期的张性构造后经挤压作用改造而形成的一类压性构造.倒转构造的特征与先存的张性构造休戚相关.本文介绍了阶梯状正断层组合、地垒-地堑组合、简单犁式正断层及其相关断层组合和断坪-断坡状犁式
松辽盆地构造样式分析
作者:余和中 韩守华  来源: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 年份:1997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构造样式  张性构造  压性构造  扭动构造  反转构造 
描述:本文根据地震剖面、钻井资料、地球物理特征和区域地质资料,分析盆地 中的构造样式。表现为基底卷入式的张性断块、宽缓褶皱、反转构造等典型特征, 由于应力场的边界条件不同及构造叠加作用,发育一系列成带分布
构造观察及应力分析
作者:金松桥  来源:西北地质 年份:1985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应力分析  构造  倾伏褶皱  观察  地层产状  分类法  三维空间  基本特征  共扼节理  张性结构面 
描述:1)为例来分析该矿区应力活动的基本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