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作者:韩庆生  来源:东坡赤壁诗词 年份:2007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龚自珍  文天祥  贺知章  王安石  杜甫  名句  岑参  李白  陆游 
描述:自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问世后,相继出现了屈原、李白、杜甫、王安石、苏轼、贺知章、陆游、岑参、文天祥、龚自珍等数以千计的杰出诗人。眼,就是他们在精心创作中用心血凝聚许多精妙绝伦、美目传神
璞画昆曲——《牡丹亭》组画
作者:暂无 来源:镇江日报 年份:2007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璞画昆曲——《牡丹亭》组画 □ 邵 彦 油画家璞生长在文脉悠久的江苏镇江,求学于“六朝古都”南京,1999年在南京艺术学院获硕士学位(导师沈行工教授),毕业后回镇江专事油画创作
“至情”女性丽娘的现代意识
作者:何京敏  来源:戏剧之家 年份:2007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女性形象  思想意识  丽娘  至情  《牡丹亭》  古典戏剧  个性解放  精神自由 
描述:明代著名戏剧家汤显祖创作的传奇之作《牡丹亭》,成为我国古典戏剧园地中最绚烂的一枝奇葩。汤显祖以“至情”论铸造的女性形象丽娘,以其贯通生死虚实之间、如影随形的“至
丽娘”的角色分析及表演设计
作者:童丹  来源:艺术教育 年份:2007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丽娘  设计  表演  《牡丹亭》  叛逆女性 
描述:丽娘”的角色分析及表演设计
窦娥·崔莺莺·丽娘
作者:牛志平  来源:语文教学与研究 年份:2007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丽娘  崔莺莺  元杂剧  窦娥冤  女性形象  女性意识  封建礼教  女权思想  古代戏曲  牡丹亭 
描述:现得更为明显。
窦娥、崔莺莺、丽娘
作者:牛志平  来源: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 年份:2007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窦娥冤》  崔莺莺  丽娘  女性意识  男权社会  《西厢记》  《牡丹亭》  现代话剧 
描述:现得更为明显。[第一段]
伪《律虞注》补说
作者:冯小禄  来源:杜甫研究学刊 年份:2007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律虞注》  虞集  张性  杨士奇  注释风格 
描述:结合古今人对伪《律虞注》的考证,将前人已见和未见的明人材料冶于一炉,按时间先后顺序分别说明各自在证伪上的作用。指出古今人多有误读杨士奇《律虞注序》者,以致相沿成讹,以为杨士奇就怀疑《虞注
王安石议政的政见与""性
作者:李唐  来源:北方论丛 年份:2007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议政  议政  "以议政"  "以议政"  ""性  ""性 
描述:王安石议政的政见多以议论出之,"以议论为"是王安石诗歌艺术的重要特征之一.但他的议政是作"",而不是写政论,没有因政见的阐发而改变"带情韵以行"的审美特质.他在议政的创作中经常调动
中国古代咏春漫论
作者:江幼华 张助刚  来源:语文教学与研究 年份:2007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色彩感  个性特征  白居易  比喻  辛弃疾  视觉形象  初春  杜甫  王安石  温庭筠 
描述:一自古道,画本一律。诗人与画家同样都要求有敏锐的观察力和独特的表现力。对于绘景咏物之作来说,尤其要求作者善于捕捉对象独具的个性特征,准确鲜明而有分寸地表现出来。古代咏春高手就充分展现出了这种才能
家为何钟情"西楼"
作者:张志刚  来源:河南教育(基教版) 年份:2007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李清照  晏几道  李煜词  出现频率  西边  宋词  采桑  月满  诗词  意象 
描述:"西楼"一词在宋词中出现频率是比较高的,如李煜词《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晏几道《采桑子》"西楼月下当时见,泪眼偷匀",李清照《一剪梅》"雁字回时,月满西楼"等,足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