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按文献类别分组
报纸(1779)
期刊文章(1055)
学位论文(38)
会议论文(33)
图书(12)
按栏目分组
历史名人 (2799)
非遗保护 (54)
地方文献 (34)
才乡教育 (10)
红色文化 (9)
地方风物 (6)
宗教集要 (5)
按年份分组
2014(320)
2013(226)
2011(537)
2009(151)
2008(138)
2007(103)
2005(43)
2004(40)
1984(15)
1983(13)
按来源分组
江西教育学院学报(5)
东莞日报(4)
中国质量报(3)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1)
诗潮(1)
渭南日报(1)
作家文摘报(1)
云南行政学院学报(1)
钟山(1)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
弟“返湘”不用再打马赛克 浩回应“消失”
作者:易哲  来源:南国早报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弟重返《天天向上》。 一度传闻因不符广电总局“限制港台艺人登陆内地综艺节目”的要求而被打上马赛克的弟,9月23日晚重现湖南卫视《天天向上》。与此同时,之前一并遭雪藏的《快乐大本营》之郭富城特辑
阳明传心,青原钟逐贤音
作者:李海燕 许小轩  来源:江西画报 年份:2007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王阳明  王守仁  理学思想  净居寺  江西  儒家经学  陆九渊  会讲  邹元标  会馆 
描述:仁(儒家学者称之为阳明先生),则在年轻时曾向娄谅学习,应属吴与弼的再传弟子。但王阳明在学术上走的路子开始也与宋代理学家们相同,先由道家和佛家的一般学理入手,而且努力参禅静坐,并颇有成效,使他退而反求儒家经学能够别有深入之处。尤其他在仕途上与宦官刘谨结怨被贬贵州龙
词之比较研究
作者:李芳蓓  年份:2009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比较研究  六一词  珠玉词  欧阳修  晏殊   
描述:、統計等方法,在各章中依次從兩人的創作背景、內容主題、形式分析、藝術技巧、風格評價等方面加以比較,希望能夠具體而全面的呈現出晏歐詞的異同與風格特色,並給予兩人在詞壇上應有的地位。
、王碑志文比较论
作者:吉文斌  来源:重庆三峡学院学报 年份:2008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欧阳修  王安石  碑志文 
描述:欧阳修、王安石两家的碑志文内容丰富,特色鲜明。公碑志文可谓此体之正格,荆公则多思变,因为欧文多主于叙事,而王文多以议论济"无事"之不足。此外,本文从构思、叙事章法、行文特色、选材、措辞等方面
《牡丹亭》对话《奥菲
作者:暂无 来源:北京青年报 年份:2004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四百年后来相会 本报记者报道戏曲是中国戏剧的起源,而歌剧在西方戏剧史上也占有重要位置。但是很少会有人想到二者之间的关系,而第七届北京国际音乐节将被誉为“西方歌剧发展起点”的蒙特威尔第的《奥菲
清新简,写意空间
作者:暂无 来源:厦门晚报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 浩 毕业院校:湖南商学院 擅长风格:欧式、美式、现代等 从业年限:10年 设计之路: 成功案例:国贸天琴湾、湖滨首府、中铁元湾、海豚湾、湖心岛别墅、国贸蓝海、国际广场、新景国际
梅诗派(下)
作者:李德身  来源:连云港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年份:1998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欧阳修  王安石  梅尧臣  《后村先生大全集》  江西诗派  刘克庄  黄庭坚  宋诗派  宋诗钞  西昆体 
描述:也有差异(多与上层官场人物打交道,喜扬人之善,“工于叙富贵”;梅则注意底层社会
曾王苏散文比较
作者:吴小林  来源:文史哲 年份:1988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欧阳修  宋代散文  政治改革  战国策  五代史  散文创作  苏轼  王安石  文以明道  平易自然 
描述:宋代散文六大家的散文主张有相同处:主张文以明道,文道结合;强调文章联系社会现实;提倡平易自然的文风。但他们的散文主张也有相异处,这主要反映在对道的性质及道与文关系的理解有所不同。六大家的散文创作也有共同特色:内容充实、擅长议论、富有气韵、明晓流畅。但他们的散文创作又各具风貌,自成一家。
、美、日等资本主义国家主要经济指标
作者:暂无 来源:国际贸易 年份:1993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主要经济指标  资本主义国家  寸口  瞬闪  子曰  王烈  卜甲  户口  山甲  气户 
描述:~~
、王散文风格之浅议
作者:洪本健  来源: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1990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王安石  墓志铭  欧阳修  高若讷  校理  王二  学士  侬智高  字元  军事 
描述:,称宝臣为“吾僚也,方吾少时,辅我以仁义者”。《祭丁元珍学士文》又称“微吾元珍,我始弗殖”。为同一个好朋友都写了墓志与祭文,这对、王二人来说,是少见的。这正好为我们提供了题材与体裁完全相同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