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按文献类别分组
期刊文章(439)
报纸(272)
图书(32)
学位论文(31)
会议论文(6)
按栏目分组
历史名人 (756)
红色文化 (12)
地方文献 (5)
非遗保护 (3)
宗教集要 (3)
文化溯源 (1)
按年份分组
2014(218)
2013(34)
2012(26)
2011(37)
2009(45)
2007(25)
1998(7)
1989(13)
1914(1)
按来源分组
廊坊日报(2)
金融与经济(1)
法制今报(1)
中国经营报(1)
中国民航报(1)
文摘报(1)
统一论坛(1)
钱江晚报(1)
文艺杂志(1)
文学前沿(1)
巩的文化品格与诗文创作
作者:喻进芳  年份:2008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文化品格  文化品格  散文  散文  诗歌  诗歌  影响  影响 
描述:形成与北宋中期的儒学复古主义运动的关系。第二章阐述巩对“道”的理解和“道”对巩的影响。作为一名醇儒,巩对道的理解有着独特之处,巩的道偏重于心性修养,他认为一个人只要能“尽性”就能达到“诚
巩的墓志铭——兼与韩愈墓志铭比较
作者:喻进芳  来源:湖北社会科学 年份:2008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韩愈  韩愈  墓志铭  墓志铭  风格  风格 
描述:对二人风格特点作一比较,实有必要。
王安石《答公立书》一文献疑
作者:庄丽丽 张小平  来源:辽东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2008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王安石  王安石  公亮  公亮  《答公立书》  《答公立书》  《答公亮书》  《答公亮书》 
描述:众多宋代文集中所收录的王安石《答公立书》,其实应该是《答公亮书》。从对王安石写作此文的政治环境,以及文章的内容、文章的语气来考虑,还有王安石当时的身份和地位等诸多因素的分析考证,认为该文不应该是
重庆女作家王英跳楼身亡不堪嘲笑诉清白
作者:暂无 来源:临川晚报 年份:2008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重庆女作家王英跳楼身亡 25日13时许,重庆《红岩》杂志社总编室主任、知名女作家王英(笔名越儿),在四川参加笔会后,回到重庆的家里,从14楼纵身跳下,结束了她38岁的年轻生命。 当晚,记者联系上了王英的丈夫寇先生。寇先生在电话中告诉记者,他已将妻子的遗体送到重庆菜园坝安乐堂。事发前,妻子在青白江
含蓄委婉的劝学篇章——巩《墨池记》导读
作者:诸定国  来源:语文天地 年份:2008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勤学  含蓄委婉  叙述  文章  书法  佳作  介绍  艺术特点  主旨 
描述:古人勉学,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名篇,巩的《墨池记》就是其中的一篇佳作。这篇小记虽然写于九百余年前,但是,我们今天如果去认真一读,仍会获益匪浅。
试析吴祺“赖乎意匠”的谋篇论
作者:兰培  来源:广播电视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2008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谋篇  谋篇  立意  立意  辨体  辨体  明法  明法 
描述:近代文论家吴祺在其著作《涵芬楼文谈》一文中,对写作中的谋篇进行了精辟而独到的论述,从立意、辨体、明法三个角度探析其谋篇论的理论精髓与独创之处,希冀为今天的写作理论研究及创作提供借镜。
墨池为由,实在“劝学”:析巩《墨池记》
作者:朱庆和  来源:新语文学习(高中版) 年份:2008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风格特色  劝学  作者  书法  遗迹  选题  临川  委婉含蓄  平实 
描述:巩《墨池记》借状写墨池为由,其实质在于劝学。本文体现出作者为文从容平实、委婉严谨的风格特色。全文选题虽小,意旨宏大,因事说理,言简意赅,发人深省。
“驯之以自然”的儒学内涵:读巩《宜黄县县学记》
作者:赖华先  来源:文史知识 年份:2008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宜黄县  学记    儒学  教育思想  家乡  作者  记叙 
描述:《宜黄县县学记》是巩于皇祐元年(1049)应家乡抚州宜黄县官员之请,为宜黄县县学建成所作的记文。在这篇千字文中,作者以纡徐简奥的笔墨阐述了儒家的教育思想及其意义,同时又以简练的史笔记叙了家乡宜黄县
近六十多年来中国大陆熙研究综述
作者:冯文华  来源:书法赏评 年份:2008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李瑞清  书画大师  艺术成就  吴昌硕  黄宾虹  中国书法  湖南衡阳  清末民初  艺术教育  书法家 
描述:年代以后,随着史学春天的到来,熙的书品、人品重新得到了世人
稿本《故中书舍人南丰先生公谥议》述略
作者:张燕婴  来源:文学遗产 年份:2008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稿本《故中书舍人南丰先生公谥议》  刘汉弼    《全宋文》  《全元文》  佚文 
描述:胡佚民跋四则,也多为诸家文集(包括《全元文》)未载之佚文。本文逐一引录,并略加考释,希望有补于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