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按文献类别分组
期刊文章(399)
学位论文(35)
报纸(26)
会议论文(5)
图书(1)
按栏目分组
历史名人 (453)
地方文献 (8)
宗教集要 (2)
地方风物 (2)
才乡教育 (1)
按年份分组
2014(30)
2011(39)
2010(30)
2009(24)
2008(24)
2007(25)
2005(12)
2004(20)
1997(13)
1980(5)
按来源分组
其它(40)
东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
文史知识(2)
古典文献研究(1)
文史春秋(1)
中国社会科学(1)
老友(1)
阴山学刊(1)
阴山学刊(社会科学版)(1)
新湘评论(1)
误作萨都刺佚诗的陈孚诗
作者:段海蓉  来源:文献 年份:2008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萨都刺  佚诗  《诗渊》  七律  凤凰山  金山寺  诗歌 
描述:海(今属浙江)人。宋元易代之
欧阳修与王安石第一次诗歌互赠之辨正
作者:王国巍 陈冬根  来源: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2008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欧阳修  欧阳修  王安石  王安石  赠答诗  赠答诗  辨正  辨正 
描述:氏为文坛接班人之意,而王之答诗则谦虚表示难担重任。
怎样对待诗歌鉴赏题中对典故的考查
作者:薛吉辰  来源:考试(高考文科版) 年份:2008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诗歌鉴赏题  典故  化用  表达  杜牧  简析  王安石  历史故事  扬州  陶渊明 
描述:【经典试题】人月圆(金)吴激南朝千古伤心事,犹唱后庭花。旧时王谢,堂前燕子,飞向谁家?恍然一梦,仙肌胜雪,宫髻堆鸦。江州司马,青衫泪湿,同是天涯。请简要赏析这篇作品的表现手法。(2007年浙江卷)
指点江山 殚精竭虑——论李觏针砭现实的诗歌
作者:段守艳  来源:文教资料 年份:2008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针砭现实  针砭现实  苛政  苛政  军备松弛  军备松弛  世风  世风 
描述:李觏是北宋著名的思想家,他以思想家的笔来写诗。他的诗歌有的揭露苛政和官吏的横征暴敛,有的表现对军备松弛的忧虑,有的批判了当时的世风,表现出强烈的现实性。
从诗话看王安石诗歌的文字技巧
作者:丁国智  来源:问学集 年份:2008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诗话  王安石  王安石诗  修辞  文字技巧 
描述:创作的文学评论中,厘出诗话对王安石诗中的文字技巧,以及批评和看法,而诗话作者们,又是以何种角度审视王安石的诗歌写作技巧,从历代的诗话之整理中,本文试图从链字、对偶、用典等方向来管窥王安石的文字技巧
释赋:从诗体到诗歌技巧及赋体
作者:贾晋华  来源:诗经研究丛刊 年份:2008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诗歌技巧  六诗  重新定义  孔颖达  诗体  诗经  修辞手段  六义  同义词  周礼 
描述:、比、兴则阙而不论。后来,孔颖达(574-648)进一步完成这一未完成的阐释,将六义分为三体(风、雅、颂)和三用(赋、比、兴)两层。这一经典阐释为大多数传统学者所沿袭~[2]。
考《临川先生文集·补遗》误收梅尧臣诗二首
作者:寿涌  来源:中国典籍与文化 年份:2008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文集  先生  临川  补遗  诗歌  梅尧臣  误收  研究成果 
描述:明刊本<临川先生文集>是根据南宋绍兴十年(1140)詹大和刻本覆刻的,它保存了宋刻本的原貌,诞生年代较早,搜集又相对齐全,所以是学界公认的善本.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咏王昭君诗赏析
作者:陈南先  来源:名作欣赏 年份:2008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王昭君  毛延寿  文学作品  汉元帝  昭君故事  王安石  我国古代  诗歌  咏昭君诗  立意 
描述:王昭君是我国古代四大美人之一,在我国可谓家喻户晓、妇孺皆知。"昭君出塞"的故事,一直在我国的文学作品中演绎着。王昭君,名嫱,汉元帝时宫人。西晋时避司马
走近一个人,感受万般情——《泊船瓜洲》教学解读
作者:高祥虎  来源:语文教学通讯 年份:2008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王安石  泊船  古诗  诗歌  学生自读  解读  学生感受  中华民族文化  教学  过学习 
描述:一、基于《泊船瓜洲》诗歌本身(字面或感性)的研读1.导入:古诗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我们这节课通过学习一首古诗——《泊船瓜洲》,试着走近一个人,了解一段史,感受一种情。(板书:泊船瓜洲)2.师
让古诗教学扎实而灵动
作者:张敏  来源:黑龙江教育(小学文选版) 年份:2008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古诗教学  引导学生  诗歌  教师  情感  想象  语言文字  乡愁  老师  王安石 
描述:来,老师讲得口干舌燥,常常以自己的理解代替学生的理解;学生学得索然寡味,在诗外徘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