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语文教学指导思想应是文道并重、文道统一(与一土同志商榷)
-
作者:暂无 来源:复印报刊资料(中学语文教学) 年份:1985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
描述:语文教学指导思想应是文道并重、文道统一(与一土同志商榷)
-
浅议曾巩对欧阳修文学观念的接受
-
作者:郭思彤 来源:鸡西大学学报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曾巩 欧阳修 道 文
-
描述:曾巩是欧阳修最为得意的弟子,他无论在仕途上还是文学上都受到了欧阳修的提携。欧阳修在"文"与"道"两方面对曾巩产生了深远影响,曾巩一方面继承了欧阳修的学术思想,一方面对"文"、"道"这类传统命题
-
一天训练打300发 夏天要穿厚厚的射击服 “神枪手”的
-
作者:管吴澄 文 钱云峰 来源:青年时报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报纸
-
描述:时报讯 昨日上午,男子SH1级10米气步枪立射60发比赛的颁奖仪式上,四川选手包揽前三,看到弟子们取得的好成绩,在一旁的四川队教练王萍乐得合不拢嘴。在她看来,冠军董超的表现尤其值得称赞。
“他太不容易了,别的选手都是坐在轮椅上,可以帮助稳定姿势,董超是坐在凳子上,身后没有靠背,等于少了一个支点。”
-
传统业务仍应是券商的主流商业模式
-
作者:胡志斌 何铭宇 文 来源:新财富 年份:2003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传统业务 券商 主流商业模式 并购业务 经纪费用模式 中国
-
描述:传统业务仍应是券商的主流商业模式
-
王安石清心治本
-
作者:聚生 文 吕奉林绘 来源:连环画报 年份:1992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
描述:王安石清心治本
-
李觏文化观的平民情结
-
作者:朱人求 来源:抚州师专学报 年份:2002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李觏 李觏 文化 文化 礼 礼 文 文 平民情结 平民情结
-
描述:在中国文化史上 ,李觏是第一个自觉地以“文”指称“文化”的思想家。他的文化观是以礼论为核心 ,以平民价值为取向 ,以康国济民为目的的儒家淑世主义文化观。李觏以其对礼文化的系统建构和平民关切在中国儒学
-
朱熹和陆九渊的“格物致知”说辨析
-
作者:刘正平 年份:2006 文献类型 :会议论文 关键词: 理气 道统 心 格物致知
-
描述:学方法不同是其理论体系的必然结果。
-
王安石的儒学人物评价及其道统观
-
作者:李祥俊 来源:江西社会科学 年份:2002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王安石 儒学 道统
-
描述:之士,并自觉地以道统传承为己任,表现出掩迹孔孟、自作圣人的人生抱负。
-
论朱陆之辩的哲学实质
-
作者:王一 来源:大观周刊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朱熹 陆九渊 无极与太极 道统
-
描述:又在相互批判与借鉴中彼此吸取有利的因素创新发展,并且对当时的中国古代学术的繁荣以及维护封建伦理道德和封建统治秩序都有其推动作用和政治意义,所以把握这条主线对方便我们解读清代前期的理学以及比较朱陆二人思想的发展都有启示作用。
-
吴澄的象数义理之学
-
作者:张国洪 年份:2006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象 象 辞 辞 理气 理气 心性 心性 道统 道统
-
描述:现状
吴澄号称草庐先生,是元代最有声望的学者之一,与当时经学大师许衡齐名,元人有“北许南吴”之称。吴澄的易学既言象数又言义理。他的象数思想主要见于《易纂言》和《易纂言外翼》,义理思想主要表现在对理气、心性的阐述上。人们一般认为,其学术有“和会朱陆”的特点。学界对吴澄的研究取得了一定成果,但需要进一步深化。
第二部分 吴澄的象数思想
在吴澄看来,圣人作易是一个观象、立卦、系辞的过程,惟有以象为本、由辞测象才能回归经传本旨,故“以象为本”、“由辞测象”可看作其象数易学纲领。
易象在吴澄的易学思想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他由推考易象出发,由象而数,建立起了“一决于象”的象数易学体系。他认为,象、数作为象数易学要素,象比数更为重要。象“浑然全备”,能“裁制”天地。他把易象分为卦画之象、卦名之象、彖辞爻辞所取物象三种类型,还提出了一种独特的象——数象。取象义例是《易纂言外翼》一书的重要内容,吴澄对此进行了系统解说,将卦爻辞中所涉及到的“象”分为九大类:“取于天者”、“取于地者”、“取于人者”、“取于动物者”、“取于植物者”、“取于服物者”、“取于食物者”、“取于用物者”、“取于彩色、方位、时日、名数者”。
在取象方法上,吴澄沿袭了汉儒取象法探讨取象。本文着重探讨了吴澄的互体、卦变、卦主诸说。互体说:《易纂言外翼》一书关于互体的内容已散佚,本文根据黄宗羲《易学象数论》一书中所引吴澄之先天互体圆图,来窥视其互体思想。吴澄在汉儒运用互体取象的基础上,结合倒体(反体)、爻变、半象、积体等形式,从多个角度言说互体。在其互体先天圆图中,他运用“隔八缩四”的方法,把六十四卦最终互成乾、坤、既济、未济四卦,揭示了从伏羲之易到文王之易的内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