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袁于令与柳浪馆评点"临川四梦"
-
作者:郑志良 来源:文献 年份:2007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临川四梦” 评点本 袁于令 袁宏道 批评 汤显祖 文字
-
描述:在汤显祖"临川四梦"的众多版本中,柳浪馆刊本常为人们提及,它们分别题为《柳浪馆批评玉茗堂紫钗记》、《柳浪馆批评玉茗还魂记》、《柳浪馆批评玉茗堂南柯记》、《柳浪馆批评玉茗堂邯郸记》。由于它们是评点本,这些
-
佛国的天籁之音
-
作者:郑汝中 来源:上海人民出版社 年份:2007 文献类型 :图书 关键词: 敦煌石窟 研究 音乐史 中国 唐代
-
描述:佛国的天籁之音
-
表显清幽澄净 里寄伤感愤慨——浅探王维的《竹里馆》
-
作者:徐华 来源:阅读与鉴赏(初中版) 年份:2007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竹里馆 王维诗歌 自然景色 胡应麟 潘德舆 文字表达 表现手法 五言 辋川 现实政治
-
描述: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对王维的诗作,历来评价甚高。胡应麟称他是"五言清淡之宗";潘德舆称其"冲澹自然,
-
上海犹太社区的音乐生活 1850~1950,1998~2
-
作者:汤亚汀 来源: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 年份:2007 文献类型 :图书 关键词: 犹太人 音乐史 研究 上海市 1998 2005 犹太人 音乐史 研究 上海市 1850 1950
-
描述:上海犹太社区的音乐生活 1850~1950,1998~2
-
昆曲《牡丹亭》音乐研究
-
作者:李砚 年份:2007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昆曲 牡丹亭 主腔 变化形态 青春版
-
描述:以昆曲《牡丹亭》为切入点,对其进行更深层次的音乐分析和音乐本体的研究。全文共分为三章:第一章是对昆曲形成发展史的回顾;第二章是《牡丹亭》的艺术分析,是全文的重点,首先是对汤显祖的生平简介以及对
-
王安石研究的扎实新著
-
作者:王水照 来源:文汇读书周报 年份:2007 文献类型 :报纸
-
描述:王安石是北宋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和文学家,他一生的所作所为,影响最大、聚讼最甚的是他的变法活动。检阅一部王安石研究史,无论政治评价、思想考量、文学论析均为变法问题所左右,政治化和意识形态化成为王安石
-
察卞研究
-
作者:顾绍勇 年份:2007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蔡卞 王安石变法 北宋中后期 学术思想 社会变革
-
描述:在王安石第二次罢相之后,无论在史官还是谏官任上都能够体现出非凡的能力和正直的人格,深得宋神宗的赏识。 哲宗“绍述”时期是蔡卞政治上的顶峰阶段,此时的蔡卞正当壮年,政治上也相对成熟。蔡卞首先进言重修《神宗实录》,并担任提举官,他充分利用王安石《日录》等材料对元祐时期所修实录的不实之处,予以更正,“是安石而非神考”,使王安石的地位得到了提升,也为绍述提供了变法的理论依据和政策支持。当蔡卞察觉到宋哲宗对这种做法不能容忍的时候,他又做了策略的调整,开始采用“盖抹之术”,“深赞元丰”推崇宋神宗的元丰之政,避免旧党人士对王安石理财之术的攻击。同时。在这一时期蔡卞对旧党进行了大力打击,失去理性。 徽宗建中靖国时期,蔡卞遭到弹劾离开中央,伴随蔡京的掌权而再度起用,和蔡京一起继续推行变法的事业,建成四辅,恢复湟鄯。但是,由于蔡京对新法的误解和用心不忠,使变法事业偏离了王安石的初衷。蔡卞无法忍受这种行为,而自身又不为蔡京所容,只好求去,再未入中央。 蔡卞所作的《毛诗名物解》和他的事业相辅相成。在该书中蔡卞将王安石《字说》和《诗义》中的经义理念运用发挥,使王安石的变法理念、人生哲学、伦理观念得以弘扬和传播。
-
蔡卞研究
-
作者:顾绍勇 年份:2007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蔡卞 王安石变法 绍述 《毛诗名物解》 《神宗实录》
-
描述:入中央任职是在王安石第二次罢相之后,无论在史官还是谏官任上都能够体现出非凡的能力和正直的人格,深得宋神宗的赏识。 哲宗“绍述”时期是蔡卞政治上的顶峰阶段,此时的蔡卞正当壮年,政治上也相对成熟。蔡卞首先进言重修《神宗实录》,并担任提举官,他充分利用王安石《日录》等材料对元祐时期所修实录的不实之处,予以更正,“是安石而非神考”,使王安石的地位得到了提升,也为绍述提供了变法的理论依据和政策支持。当蔡卞察觉到宋哲宗对这种做法不能容忍的时候,他又做了策略的调整,开始采用“盖抹之术”,“深赞元丰”推崇宋神宗的元丰之政,避免旧党人士对王安石理财之术的攻击。同时。在这一时期蔡卞对旧党进行了大力打击,失去理性。 徽宗建中靖国时期,蔡卞遭到弹劾离开中央,伴随蔡京的掌权而再度起用,和蔡京一起继续推行变...
-
周亮工研究
-
作者:陈圣宇 年份:2007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
描述:周亮工研究
-
《礼经会元》研究
-
作者:韩蕊 年份:2007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叶时 《礼经会元》 《周礼》
-
描述:科举考试中的科目,成为“显学”,阐释《周礼》学论著大量涌现,讨论《周礼》之风盛行。与汉唐《周礼》学研究相比,宋代的《周礼》学研究以“论辩”为主,重视《周礼》的社会功用,并出现了“冬官不亡”说。受两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