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按文献类别分组
期刊文章(506)
报纸(117)
会议论文(10)
学位论文(9)
图书(2)
按栏目分组
历史名人 (556)
地方文献 (83)
才乡教育 (2)
宗教集要 (2)
红色文化 (1)
按年份分组
2014(65)
2011(39)
2009(35)
2008(20)
2006(25)
2005(22)
2002(13)
1999(25)
1990(8)
1981(5)
按来源分组
其它(20)
上海戏剧(9)
中文自学指导(3)
戏曲艺术(3)
艺术百家(3)
文学报(2)
安徽新戏(2)
陕西戏剧(1)
戏剧(中央戏剧学院学报)(1)
兰州学刊(1)
刘绍勇
作者:暂无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年份:2009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重回东航:“这次回来,即熟悉又陌生”,“所谓熟悉,8年多前,我曾在东航工作了两年,当过总经理,大多数管理层熟悉;陌生,我离开东航6年多,中国、民航业和东航都发生了很多变化”,“这次回来,我的压力
小人古今
作者:刘傅海  来源:源流 年份:2009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魏忠贤  李斯  行为表现  吕惠卿  生存状态  春秋战国时期  历史上  王安石  王莽  袁世凯 
描述:在中华大地上,是不是一有人类就有小人,我不知道。但据史料记载,起码在二千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小人群落就已经人丁兴旺,而且横行肆虐了。我案头有一
论汤显祖的“言情
作者:郭志斌  来源:延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年份:2009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汤显祖  汤显祖  言情  言情  至情  至情  教化  教化 
描述:汤显祖的言情内涵丰富,作者推崇情感的极致状态——至情,并以情而反理,以梦而释情。在论及戏曲言情的作用时,他又归之于传统的教化作用上,这就从客观上提高了戏曲的文学地位。
千古名楼黄鹤
作者:杨雅茹  来源:小学生作文辅导(今天写什么习作素材版) 年份:2009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千古名楼黄鹤》  小学  作文  杨雅茹 
描述:一座楼阁身披黄纱,在迷雾中若隐若现,我来到位于长江之滨的黄鹤楼前。静静凝视这古朴典雅的黄鹤楼,虽然历经岁月洗礼,可它的美丽丝毫没有褪色。我的心也从繁华喧闹的城市中走出,回归于平静与自然。这大概也就是黄鹤楼历经风雨而不衰,与日月长存的原因所在。
胡应麟的“气运”
作者:余群  来源: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2009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胡应麟  胡应麟  “气运”  “气运”  内涵  内涵 
描述:胡应麟论诗注重诗歌的源流演变,提出了格以代降、体以代变的文学史观,并认为造成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就是他所谓的气运。胡氏所谓的气运,其渊源是前人的相关理论,它的内涵是指影响文学之政治、社会、时代、审美、自然规律等因素的结合体。气运理论对后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日本梅兰芳”上海聊《牡丹亭》
作者:暂无 来源:巢湖晨刊 年份:2009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 “我将尽力表现杜丽娘之美。”日本国宝级歌舞伎大师坂东玉三郎27日在上海对中日两国媒体如是说。  由坂东玉三郎领衔主演的中日版昆曲《牡丹亭》将于今年11月在上海兰心大戏院公演。这将是中日版《牡丹亭》自去年问世后首次亮相昆曲“重镇”上海。 27日,在日本驻上海总领事官邸,一袭黑色西服的坂东玉三郎
《老子》传世版本三系
作者:冯广宏  来源:文史杂志 年份:2009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老子》  《道德经》  《太平寰宇记》  版本  《太平御览》  春秋时期  《史记》  字数 
描述:经》(共44章),合为81章。由于全文仅五千余字,无论是手抄或解说都比较容易,因而传世以来版本极多:《汉
陆象山心性脉络及其当代价值
作者:钱同舟  来源: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2009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陆象山  陆象山  心性  心性  脉络  脉络  价值  价值 
描述:伦理与心性哲理于一体,完成了世俗化伦理与思辨性哲学的结合,是对佛道心性方面挑战的积极回应,也实现了对儒学的改造,创造了儒学的再次辉煌。
“正”应是中国哲学研究的主要方法
作者:徐洪兴  来源:河北学刊 年份:2009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中国哲学史  研究范式  省思 
描述:观的理解,是以继承为前提的创新和弱势或软性的诠释。徐洪兴主张研究中国哲学首先是取法要正,即对中国哲学正视和正,从正面来研究我们先人的思想,而不是带上各种各样的眼镜。潘德荣提出中国哲学史研究中的经典
《“言”“语”“论”“”与先秦论说文体》序
作者:王齐洲  来源:孝感学院学报 年份:2009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文体  先秦  《周礼》  《礼记》  传统 
描述:体制。”遍照金刚《文镜秘府论·论文意》也:“凡文章体制,不解清浊规矩,造次不得制作。”吴讷更说:“文章宜以体制为先。”(彭时《文章辨体序》引)为什么文章制作必须以体制为先?徐师曾的回答是:“夫文章之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