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读书应是一种生活常态
-
作者:罗崇敏 来源:华夏教师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读书 种生命 生活 常态 节律 范畴 诗书 自然 装修 传统
-
描述:读书,对于真正爱书的人而言,是一种生活常态,是一种生命的自然节律。一旦把读书堕入到作秀的范畴,则不足观也。古有"腹有诗书气自华","地瘦栽柳柏,家贫子读书"之说。作为一个有着悠久读书传统的国家,中
-
论王安石对儒家心性论传统的超越
-
作者:魏福明 来源:学海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儒家 心性论 王安石 超越
-
描述:付诸实现,从而超越了发端于先秦思孟学派,成熟于宋明理学的狭隘心性论传统。
-
传统与世界视域下的朱熹
-
作者:南坡 来源:东方养生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朱熹 陆九渊 道学 中国文化传统 宋明儒学 学术思想 视域 吕祖谦 孔子 朱子语类
-
描述:朱熹看传统,钱穆看朱熹,世界看朱熹,形成了三组重要的光束,这"三看",对于现代中的传统和传统中的现代,意义深远。
-
从传统到“青春”:昆曲《牡丹亭》传播现象分析
-
作者:梅不寒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青春版 牡丹亭 传播
-
描述:》”的多年关注、(演出推广)参与,希望能够从“交叉学科”的角度、基于历史资料和新近动态,以传播学的眼光和分析方法,尝试梳理以昆曲《牡丹亭》为代表的传统戏曲的“青春”可能。
-
《牡丹亭》:一部再现传统美学的艺术作品
-
作者:唐义发 来源:文学教育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戏剧表现形式 戏剧表现形式 剧文语言 剧文语言 传统美学 传统美学
-
描述:《牡丹亭》是代表我国古典戏剧最高水平的一部佳作,体现了中国传统美学的全部内涵,本文通过戏剧的表现形式,剧文语言特点及爱情主题,通过杜丽娘这一艺术形象对中国传统美学进行了论述。
-
戏曲作家应有的素养
-
作者:王安葵 来源:戏剧丛刊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戏曲文学 戏曲创作 剧作家 素养 作品 创作规律 关目 题材 汤显祖 西厢记
-
描述:样的素养呢?简单地说,应该有慧眼、诗情、巧思、匠心、妙笔。
-
媚眼如丝
-
作者:玻璃沐沐 来源:人生与伴侣(下半月版)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爱情 昆曲 放下 戏曲 内心 牡丹亭 生活 老师 工作 游园
-
描述:当我从藤萝变成木棉,不再希图攀附,凡事只靠自己,睥睨叱咤,气势万千,他却因陌生而渐行渐远。我在最失意的时候,放下一切,去学了戏,是遵循内心的指引,也是为了自救。小时候,我曾经憧憬过戏台上的
-
当昆曲从生命中穿行而过
-
作者:于丹 来源:当代人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昆曲 唱片 戏曲 生命 记忆 男人 京剧 龙江精神 牡丹亭 革命样板戏
-
描述:浮动的尘埃…… 在我少女时代的记忆里,戏曲的造型是那样强烈地对立着,呈现出不可思议的反差:一端是革命现代样板戏,男人如郭建光的十八棵青松、杨子荣威虎山上潇洒英雄、洪常青的烈火中永生;女人如李铁梅
-
紧锣密鼓≠紧张
-
作者:刘冬青 来源:秘书之友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成语 紧张 使用频率 气氛 刘绍棠 舆论 戏曲 节奏 语素义 比喻
-
描述:"紧锣密鼓"是目前使用频率较高的一个成语,其意义为:"锣声紧,鼓点密。戏曲开台前的一阵节奏急促的锣鼓。比喻为配合某人的上台或某事的推行而制造的气氛、声势,也指公开活动前的紧张气氛和舆论准备。"刘绍棠
-
“俱非才子不能道”:《才子牡丹亭》批评视野下的《疑雨集》与
-
作者:耿传友 来源:戏曲研究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牡丹亭 牡丹亭 汤显祖 汤显祖 批评视野 批评视野 点校 点校 文学思潮 文学思潮 杜丽娘 杜丽娘 夫妇 夫妇 戏曲 戏曲 程朱理学 程朱理学 中国文学 中国文学
-
描述:把王彦泓的《疑雨集》与汤显祖的《牡丹亭》相提并论,看起来似乎有点不伦不类,按一般的看法他们相去甚远:在目前通行的文学史著作中,《牡丹亭》都被作为第一流的作品加以介绍,而对《疑雨集》却很少提及。吴震生、程琼夫妇合作完成的《才子牡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