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按文献类别分组
期刊文章
(823)
报纸
(584)
图书
(117)
学位论文
(14)
会议论文
(6)
按栏目分组
历史名人
(1232)
地方文献
(205)
红色文化
(36)
非遗保护
(33)
地方风物
(16)
宗教集要
(14)
才乡教育
(7)
文化溯源
(1)
按年份分组
2014
(260)
2012
(122)
2002
(19)
1999
(36)
1995
(21)
1993
(20)
1990
(73)
1989
(20)
1987
(23)
1985
(19)
按来源分组
其它
(48)
江苏地方志
(6)
明清小说研究
(4)
修志文丛
(4)
文学评论
(2)
法音
(1)
北方文学(中旬刊)
(1)
贵州警官职业学院学报
(1)
桂海春秋
(1)
江西地方志通讯
(1)
相关搜索词
社会化服务体系
故宫博物院
威胁
抚州
赵朴初
章回小说
创作主体
地方志
广昌
故事
《性灵派研究》
书评
战士
撰修
嘉靖
县志
戏曲研究
学术研究
王英志
体裁
古籍整理研究
篇目设计
巴山
大明一统志
音乐史
黄鹤楼
李吉甫
章学诚
祁彪佳
首页
>
根据【检索词:广昌县志办分别召开乡镇志、单位志稿评会】搜索到相关结果
260
条
王益区
志
诚广场投入运营
作者:
暂无
来源:
铜川日报
年份:
2014
文献类型 :
报纸
描述:
,
志
诚广场项目应运而生。近日,王益区
志
诚广场投入运营。 位于王益区七一路的
志
诚广场建设项目经营面积约10
人大常委会撤黄松和朱
志
刚职务
作者:
暂无
来源:
香港大公网
年份:
2014
文献类型 :
报纸
描述:
人大常委会撤黄松和朱
志
刚职务
法律应是一种信仰而非“工具”:赵
志
疆
作者:
暂无
来源:
潮州日报
年份:
2014
文献类型 :
报纸
描述:
法律应是一种信仰而非“工具”:赵
志
疆
龙安
志
:中国应是东亚经济贸易区的核心
作者:
吴素红
来源:
深圳商报
年份:
2014
文献类型 :
报纸
关键词:
东亚经济
贸易区
北美自由贸易区
中国货币
东盟经济
亚洲地区
东南亚地区
亚洲金融危机
圆桌会议
领导作用
描述:
龙安
志
:中国应是东亚经济贸易区的核心
吴彤 公开网
志
觅知音 (图)
作者:
暂无
来源:
文汇报
年份:
2014
文献类型 :
报纸
描述:
吴彤 公开网
志
觅知音 (图)
法拉盛治安探讨
会
17日孟
办
举行 图与文:侨报记者邹斌
作者:
暂无
来源:
侨报
年份:
2014
文献类型 :
报纸
描述:
法拉盛治安探讨
会
17日孟
办
举行 图与文:侨报记者邹斌
播种“星火”的人:记南城县麻姑山乡田背村科技示范户曾
志
勋
作者:
暂无
年份:
2014
文献类型 :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科技示范户
曾
志
勋
种茶专业户
"星火"计划
南城县
麻菇山乡
描述:
播种“星火”的人:记南城县麻姑山乡田背村科技示范户曾
志
勋
努伊拉总理和夫人举行宴会 我国领导人张春桥、倪
志
福、李
作者:
新华社
来源:
人民日报
年份:
2014
文献类型 :
报纸
描述:
努伊拉总理和夫人举行宴会 我国领导人张春桥、倪
志
福、李
努伊拉总理和夫人离京到上海访问 张春桥倪
志
福等和首都群
作者:
新华社
来源:
人民日报
年份:
2014
文献类型 :
报纸
描述:
努伊拉总理和夫人离京到上海访问 张春桥倪
志
福等和首都群
「
志
於便民」:北宋熙宁至元佑时期的民情与朝议攻防(1069
作者:
童永昌
年份:
2014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王安石
司马光
熙宁变法
民本思想
民情
描述:
份,並指出即便雙方有開源、節流的差異,但都有意將國用與民生等而觀之,並試圖達到益國便民。雙方都認為對方的理論有缺陷,王安石面對嚴厲攻擊,則一方面指出政策服膺義理,並且真正重視百姓。第二章討論具體的民情,說明官僚如何引介百姓不利於新法的事證,藉此攻擊政府;另一方面,王安石與其同僚則想方設法自圓其說,擺脫不利事證的指控。兩派的攻防不僅表現在文字上,也表現在資訊管道的爭奪上。第三章則講述官僚如何在無可辯護之際,嘗試超越民情,訴諸法令的本意,從而切斷了政策與民情的關係。第四章則是事實競逐的尾聲,隨著神宗去世、新政罷廢之際,似乎象徵反對派官僚眼中民情的勝利。元祐的官僚意圖重建政策與民情的關係,聲言「更化」立基於百姓的意願,然而與此同時,他們對於相斥的事實,也自有超越的辦法,這使元祐的官僚在下一波政治動盪中蒙受「害民」的指責,而這正好是他們過去善用的指控。
在結論中,我將簡單總結前四章的觀點,並且重新檢討民情在政府決策辯論中的效果。民情並非毫無作用,官僚積極運用民情從事政爭,說明民情的關鍵地位;然而官僚在推崇民情之際,也為超越民情留下了退路。訴諸官僚的智慧以及法令的大意,使他們可以無視不利政策的民情,這構成民情作用的限制。另一方面,官僚自由詮釋民情,也僅能自我說服。民情本屬客觀可驗證的標準,至此卻成為主觀的論辯材料,北宋官僚的「意氣之爭」並不僅是他們不懂得就事論事,剛好相反,他們的爭論,正好來自「事實」。傳統中國「民本」思想與現實政治在十一世紀彼此激盪,從而透露了官民互動的複雜內涵。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