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按文献类别分组
报纸(1194)
期刊文章(819)
会议论文(12)
学位论文(12)
图书(2)
按栏目分组
历史名人 (1828)
地方文献 (106)
地方风物 (40)
非遗保护 (21)
宗教集要 (19)
红色文化 (18)
文化溯源 (4)
才乡教育 (3)
按年份分组
2013(121)
2010(205)
2008(124)
2007(65)
2006(36)
2005(49)
2004(44)
2003(35)
1988(19)
按来源分组
国际人才交流(3)
中国劳动(2)
湖北农机化(2)
党的生活(云南)(2)
工程机械(2)
重庆社会主义学院学报(1)
科技信息(1)
中国新通信(1)
湖北招生考试(1)
工程机械与维修(1)
品《伤仲永》
作者:刘立霞  来源:少年天地(初中) 年份:2002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中学语文  北宋文学  王安石  主要内容    指物  作诗  短小  文理  文章 
描述:仲永十二三岁时,已不能“称时之闻”,到二十岁时,则“泯然众人矣”。
试论王安石变法宋朝对西北地区的经营
作者:汪天顺  来源:兰州大学出版社 年份:2002 文献类型 :会议论文
描述:我国西北地区,由于其特殊的军事地理位置以及作为多民族生息活动的重要场所,受到历代封建王朝的重视。西北是中原的门户,门户不理便无以自治。广义上的西北地区指西域、河西、陇右等三大块,但北宋初期的西北范围较汉唐已是大大缩小,大致包括今天甘肃的东部、宁夏以及陕西的部分地区。北宋一代对
文建会主委陈郁秀:台湾图书馆需要更好的政策
作者:游常山  来源:天下杂志 年份:2002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描述:台湾的公共图书馆中央主管机关不明确,所以没有专业领导。三一九乡镇自从精省後,多数乡镇图书馆的购书经费已经连续两年挂零。法令未能通过,文建会还不能变成文化部,所以公共图书馆虽从教育部改属文建会,文建会却无钱支援。面对这个困境,陈郁秀要如何突破困境、推广阅读?
名牌大学应是国家知识创新体系的核心
作者:刘念才 刘莉 程莹 赵文华  来源:高等教育研究 年份:2002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名牌大学  知识创新体系  核心 
描述:数的 3 /4, 5 0名的大学发表的 SCI论文占大学发表总数的 3 /4。事实雄辩地证明 ,名牌大学是知识创新体系的核心。必须尽快启动“中国名牌大学国家知识创新试点工程”,将我国名牌大学纳入
产品特质是成功的关键——吴世忠为安全产业把脉
作者:赵华  来源:科技创业月刊 年份:2002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信息安全产业  产品特质  信息安全产品  测评认证  安全技术  国家信息安全  发展前景  产业发展  产业政策  信息安全市场 
描述:策性极强的特殊产业,政策好就会很好的发展,如果政策跟不上去,就不可能很好的发展(下面以问答形式叙述:记者简称“记”,吴世忠简称“吴”)。
服务企业应是政府实施产业管理的主题
作者:梁永海  来源:党风建设 年份:2002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服务企业  政府部门  政府经济管理  产业管理  主要职能  体制改革  管理职能  公务员  确立  作风 
描述:入世”,政府经济管理部门必须加快服务职能的确立和服务功能的完善。
王安石变法的钱荒(史海钩沉)
作者:暂无 来源:国际金融报 年份:2002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北宋的货币经济还没有发达到可以向农村大量征钱的程度,故实行青苗、免役法加剧了农民的贫困,新法的失败,这是重要原因之一 北宋的王安石变法,开始于神宗熙宁二年(1069年),十年王安石离开了朝廷
王益区抓好党建推动非公有制经济发展
作者:郗望  来源:陕西日报 年份:2002 文献类型 :报纸 关键词: 非公有制经济发展  非公有制经济组织  王益  党支部  党建工作  基层工商所  党组织的战斗力  抓好  积极分子  开展活动 
描述:本报讯 (记者 郗望)铜川市王益区积极探索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党建工作的有效途径和方法,因企制宜抓组建,健全制度抓规范,开展活动抓教育,切实增强了党在非公有制经济组织中的战斗力、影响力和号召力,推动了全区非公有制经济的健康、快速发展。据不完全统计,去年全区新增私营企业48家,新增个体工商户607家。 $
忆“牡丹亭盛会”,闯老矿改革新路
作者:曾照辉  来源:中国钨业 年份:2002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末期矿山  末期矿山  改革  改革 
描述:介绍了西华山钨矿为走出末期矿山所面临的困境而采取的改革措施。
学习应是学生“再创造”的过程-“乘法的初步认识”教反思
作者:饶丽萍 黄毕年  来源:小学教学设计 年份:2002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小学  数学教学  “乘法的初步认识”  教学案例  教学反思 
描述:学习应是学生“再创造”的过程-“乘法的初步认识”教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