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英武:技校毕业的高技能人才
-
作者:薛秀颖 来源:职业技术(上半月) 年份:2006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高技能人才 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 王英 毕业 技校 技术创新成果 哈尔滨市 劳动模范 高级技师 有限公司
-
描述:脱下一身工装,洗去两手油污.王英武第一次去北京,是出席2006年全国五一劳动奖章颁奖表彰大会. 技校毕业,在哈航集团工具公司401车间当车工.12年不满足地苦学,12年不服输地钻研,12年不间断地创新.隆隆机床前,他用知识和智慧给了自己一个精彩的人生,更用实践诠释了新时代产业工人的全新价值.
-
理学的“穷理尽性”与杜丽娘的游园惊梦——汤显祖“以情格理”
-
作者:刘小梅 年份:2006 文献类型 :会议论文
-
描述:一中国古典戏剧史上,《西厢记》、《琵琶记》、《拜月亭记》、《长生殿》、《桃花扇》等戏曲名作,或点染儿女风情,或进行伦理说教,或演绎历史事件,总之大都不外乎反映世俗生活。只有《牡丹亭》几乎成为800 年间的一个例外,它的特点是富于哲学思辨色彩。
-
荣辱兹事大矣
-
作者:忻文 来源:文史天地 年份:2006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盐铁论》 中华民族 荣辱观 羞耻心 思想家 文学家 政治家 王安石
-
描述:子》中有道“:所荣者善行,所耻者恶名。”欧阳修则在《魏公卿上尊号表》中有言“:不知耻者,无所不为。”可以说,千百年来,正是由于一代又一代的炎黄儿女恪守为人的荣辱观,明礼义,知廉耻,见贤思齐,从善如流,有所为有所不为,我们泱泱华夏才无愧于文明之邦,礼义之邦。而今胡锦涛总书记提出“八荣八耻”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八荣”者:热爱祖国、服务人民、崇尚科学、辛勤劳动、团结互助、诚实守信、遵纪守法、艰苦奋斗“。八耻”者:危害祖国、背离人民、愚昧无知、好逸恶劳、损人利己、见利忘义、违法乱纪、骄奢淫逸。这八个方面,以前者为荣,以后者为耻,有破有立,泾渭分明。其中每一“个荣”都关系到国家的前途和人民的幸福;每一个“耻”都关系到社会的安定和个人的命运。“八荣八耻”不仅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体现了社会主义的时代精神;不仅体现了社会主义...
-
王英国民生产总值飚升
-
作者:叶祥东 蔡克金 来源:黄石日报 年份:2006 文献类型 :报纸 关键词: 国民生产总值 发展经济 优化环境 招商引资 绩效制 公路建设 工作绩效 阳新县 旅游业 干部工作
-
描述:本报阳新讯(通讯员 叶祥东 蔡克金) 阳新县王英镇国民生产总值飚升。2002 年,该镇国民生产总值仅8000万元, 2005年飚升至2.9亿元,今年元至7月 份,跃至2.4亿元。$$ 该镇的发展
-
王英,和白酒斗到底
-
作者:暂无 来源:中国妇女报 年份:2006 文献类型 :报纸
-
描述:近日,国家质检总局发布《预包装饮料酒标签通则》,要求从明年10月1日起,在酒标签上标示“过度饮酒有害健康”“孕妇和儿童不宜饮酒”等健康劝说语。
随着该通则的公布,第一个要求酒厂在标签上标注“喝酒有害健康”警示语而三上法庭,历时八年向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全国人大及白酒行业主管部门递交材料的
-
理想的王英及现实的白酒
-
作者:汪歌 来源:新食品 年份:2006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白酒包装 理想 中央电视台 消费者 不间断 社会 饮酒 厂家
-
描述:有关酒的广告……让酒彻底从人们生活中消失一天!”她还特别建议,无酒日最好设定在白酒销售旺季春节前后的某一天。8年前.王英因丈夫过量饮酒死亡而三次状告白酒.不间断地向社会呼吁,要求白酒包装印上“饮酒
-
抚州开建汤显祖大剧院
-
作者:暂无 来源:信息日报 年份:2006 文献类型 :报纸
-
描述: 本报抚州讯记者周文平报道:10日,随着总投资1.6亿元左右的抚州市临川文化园项目规划、设计方案的通过并挖土平地,标志着汤显祖大剧院建设项目正式启动。
据该市文化局一位负责人介绍,该园占地
-
大劈棺(外三则)
-
作者:程步奎 来源:书城杂志 年份:2006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汤显祖 牡丹亭 现代观众 昆曲 北京人 中央研究院 演出 西施 庄子 音响设备
-
描述:大劈棺到台北"中央研究院"开会,旧雨新知,相聚一堂,在论辩之中得到精神提升的快感。论辩了两天,感到脑神经长期剑拔弩张,十分疲惫之时,有两位美国朋友却因思维理路完全不同,一路争辩,唇枪舌战,火药味
-
王英“斗酒”(人生瞬间)
-
作者:暂无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年份:2006 文献类型 :报纸
-
描述:阅读提示:女教师王英第一个要求酒厂在标签上标注“喝酒有害健康”警示语并因此而三上法庭,历时8年,向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全国人大及白酒行业主管部门递交相关材料。前不久,国家质检总局发布《预
-
心急莫出“头”王英
-
作者:暂无 来源:温州晚报 年份:2006 文献类型 :报纸
-
描述:世界杯足球赛过去有些天了,可齐达内击的那记“头槌”仍让人难忘。
球场如战场,阴谋时常大行其道,不管马特拉齐是如何的脏,他却是帮助意大利队夺冠的功臣。作为法国队的领军人物,齐达内在巨大的压力下最终难以克制情绪,做出蠢事,毁了英名,也给了对方可乘之机。
我们应从“头槌”事件中吸取教训,在一些关键时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