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反常得趣——诗词审美小札
-
作者:石理俊 来源:中华诗词 年份:2004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审美 真理 李贺 鲁迅 李白 实象 白色恐怖 《史记》 晏几道 《神仙传》
-
描述:赵女乘春上画楼,一声歌发满城秋。无端更唱《关山》曲,不是征人亦泪流。——唐·王表: 《成德乐》
-
鬼魂艺术形态与中国古典戏曲的审美构思
-
作者:许祥麟 来源: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1997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中国古典戏曲 鬼魂形象 艺术形态 戏曲家 《钵中莲》 志怪小说 搬上舞台 “隐” 审美 《牡丹亭》
-
描述:鬼魂艺术形态与中国古典戏曲的审美构思许祥麟鬼魂是人类所创造的超自然的幻体。它本不存在,是人们的精神活动使之获得了“生命”,由古至今给人们的生活带来种种影响。与现实生活中鬼魂观念的影响相伴随
-
三峰具体小 应是华山孙:奇石审美漫谈
-
作者:陈秀中 来源:北京园林 年份:1995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自然美 观赏石 奇石 审美 颐和园 太湖石 白居易 可储存性 创造力 稳定性
-
描述:有幸参观新加坡华侨张荣光先生与颐和园合作举办的天下奇石陈列展,深感这个奇石展实在是自然美美育的一本难得的实物教材! 奇石又称观赏石,在自然美审美领域中属于地质物质的观赏。它体量小,具备可搬运性
-
浅论王安石的诗歌审美心理及其嬗变
-
作者:刘文辉 来源:抚州师专学报 年份:2001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王安石 诗歌 审美心理 意象 艺术思维
-
描述:审美心理是属于文艺心理学的范畴,它与作家的艺术创作有着密切的内在联系,王安石作为一位具有传奇色彩的伟大诗人,其诗歌艺术创作的发展变化凸现出其审美心理及其嬗变,这一点鲜明地表现在王安石对审美意象选择
-
宋代文人的午睡昼寝及其审美心理
-
作者:沈金浩 来源:中国典籍与文化 年份:1995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宋代文人 审美心理 午睡 昼寝 生理需要 王安石 杨万里 陆游 中国文学史 《千家诗》
-
描述:物都有的基本生活内容里,居然也寓含着丰富的审美心理。此中奥秘,不通汉学的外国人一定是难以想象的。 翻开宋人的集子,写午睡的诗词十分常见,如果将时间范围放宽,扩展到昼寝,则此类文字更是比比皆是
-
宋代士人审美心理多元化的文化成因
-
作者:高杨 来源:文艺评论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审美心理 陆九渊 宋代士人 多元化 文人士大夫 朱熹 士人精神 形成与发展 现实与理想 理学
-
描述:理学对于宋代士人精神的形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并且一直影响着中华民族文化性格的形成与发展。它既能协调士人精神中现实与理想的关系,又能使其各流派在学理轨道上互相掣肘。这样,宋代文人士大夫的审美心理
-
心理学效应是英语教学中的激活剂
-
作者:周美琴 来源:教师博览(科研版)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英语教学 心理学 效应
-
描述:英语作为一门外语,在打基础阶段需要机械记忆的东西很多,加之遗忘现象,很容易让学生产生畏难和逃避的心理,且有相当一部分学生或半放弃或完全放弃了英语。在英语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尝试灵活使用一些心理学效应
-
浅论《牡丹亭》的悲剧意识
-
作者:赵亚明 来源:文学界(理论版) 年份:2010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牡丹亭》 《牡丹亭》 悲剧意识 悲剧意识 审美 审美
-
描述:《牡丹亭》作为戏曲史上的一部代表作,有巨大的艺术价值。其中,悲剧意识是该部作品的一个重要的审美特征。在杜丽娘的日常生活中,在她为情而死以及为情而生方面,都体现了作品的悲剧之美。同时,悲剧意识也有很深
-
纯美的注视:《珠玉词》浅探
-
作者:熊雪芳 来源:湛江师范学院学报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珠玉词 珠玉词 晏殊 晏殊 审美 审美
-
描述:《珠玉词》的雍容娴雅是晏殊作为宋代承平时期的卿相自有的一份风度,而那种诗意的光辉则源于他对生活纯美的注视。这种纯粹的审美关照,没有任何功利之心,他对自然、对人生的提升,也正是词人内心世界(心灵
-
“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对比《牡丹亭》与《西厢记》中女主
-
作者:甘华莹 来源:大众文艺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牡丹亭 牡丹亭 西厢记 西厢记 爱情 爱情 心理 心理
-
描述:剧中女主人公心灵深处的感触、悸动及其产生发展的变化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