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按文献类别分组
期刊文章
(65)
学位论文
(3)
按栏目分组
历史名人
(61)
才乡教育
(6)
地方文献
(1)
按年份分组
2011
(2)
2006
(2)
2002
(4)
1998
(4)
1997
(4)
1996
(2)
1994
(6)
1987
(4)
1984
(1)
1982
(2)
按来源分组
中州学刊
(5)
日本学论坛
(1)
文艺评论
(1)
复印报刊资料(中国哲学)
(1)
高中生学习(高三版)
(1)
中国气功科学
(1)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
人文杂志
(1)
浙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
读书杂志
(1)
相关搜索词
价值取向
王阳明
主体自我
“理”
儒释道
先秦儒家
中国古代
百姓日用
哲学体系
宋明理学
体用
唐代道教
周敦颐
中国古代诠释学
文学家
陆九渊
哲学研究
唯情
六经注我
以情抗“理”
发明人
儒学方法论
理学思潮
气学
本心
理学家
程朱道学
禅学
程颐思想
首页
>
根据【检索词:宋明理学】搜索到相关结果
68
条
心性的意义:评蔡方鹿著《
宋明理学
心性论》
作者:
张茂泽
来源:
中华文化论坛
年份:
1998
文献类型 :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心性论
宋明理学
蔡方鹿
中国哲学
心性之学
道德理性
体用
人的主体性
思想渊源
陆九渊
描述:
方面的代表性著作。该书将
宋明理学
心性论分为四个阶段,即北宋(邵雍、张载、二程)、南宋(胡宏、张、陆九渊、朱熹、杨简、功利学派的批评)、元代(许衡、刘因、吴澄)和明代(陈献章、湛若水、王守仁、罗钦顺
从司马承祯、王玄览看唐代道教对
宋明理学
的影响
作者:
陈澍
来源:
中国道教
年份:
1996
文献类型 :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司马承祯
宋明理学
王玄览
唐代道教
反省内求
主观唯心主义
王守仁
陆九渊
心外无物
认识论
描述:
从司马承祯、王玄览看唐代道教对
宋明理学
的影响陈澍理学是我国宋元明清时期长达数百年之久的代表官僚地主阶级利益的哲学,也是后期封建制度发展时期影响最大的占统治地位的官方哲学。学术界目前认为
宋明理学
是儒家
《牡丹亭》与
宋明理学
作者:
王玉英
来源:
抚顺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
1994
文献类型 :
期刊文章
描述:
《牡丹亭》与
宋明理学
魏了翁在
宋明理学
史上的地位
作者:
蔡方鹿
来源:
成都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
1994
文献类型 :
期刊文章
关键词:
魏了翁
理学思想
周敦颐
陆九渊
意识形态领域
心学
庆元党禁
朱学
发展史
统治思想
描述:
魏了翁在
宋明理学
史上的地位
汤显祖以情抗“理”是
宋明理学
之“理”吗?
作者:
邹元江
来源:
中州学刊
年份:
2002
文献类型 :
期刊文章
描述:
汤显祖以情抗“理”是
宋明理学
之“理”吗?
朱熹的知识论诠释学和陆九渊的实践论诠释学
作者:
彭启福
来源:
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年份:
2008
文献类型 :
期刊文章
关键词:
中国古代诠释学
宋明理学
知识论诠释学
实践论诠释学
描述:
为达成明理这一理解目标的重要保证,知行合一说凸显了理解中的实践智慧。陆九渊意义上的明理具有了实践论的意味,其理解理论的视野是实践论诠释学的。
从“临川四梦”到冯氏“三言”:论汤显祖与冯梦龙的情观及差异
作者:
潘艳
年份:
2005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古代文学
古代文学
文学家
文学家
尊情文学观
尊情文学观
宋明理学
宋明理学
戏剧
戏剧
描述:
本文简要介绍了 汤显祖与冯梦龙这两位为情而书的杰出文学家以及他们在我国文学发展史所具有崇高的地位。论述了由于社会、文化的变迁,作家自身的生活背景而导致了他们情观的差异,通过对他们的情观、“四梦”和“三言”的研究,以及在同一视角下的比较分析,结果发
从朱陆异同到朱王异同:以理、性、心、知四个范畴为中心
作者:
毕游
年份:
2013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宋明理学
范畴
朱熹
陆九渊
王阳明
描述:
的“理”都具有双重性特征,既是存在于自然世界的客观之理(实然之理),又是存在于人伦世界的主观之理(应然之理)。其中,客观性是显性的,主观性则是隐性的。这一双重性是“理”范畴的内在矛盾。朱陆之间的不同在于,朱熹认为“理”首先是外在于客观世界的,因此朱学有着丰富的宇宙论,并强调对“理”的认知必须经过“格物致知”的学习过程。陆九渊虽然也承认“理”是“充塞宇宙”的客观之理,但更强调“理”是“本心固有”的,无需向外求索,因此不需要宇宙论,“格物致知”也并非获得“理”的必要条件。同时,由于朱学有严格的形而上的理论框架,因此“性”是连接形而上之“理”与形而下之“心”的中间范畴,发挥着道德本体的重要作用。而陆学则没有形而上的理论框架,从而也无需以“性”作为中介范畴。代之而为道德本体的,是“本心”。王守仁继承了朱学和陆学的思想资源,延续了元明以来合会朱陆的趋势。王学对理学最重要的发展,是强调了“理”的主观性,削弱了“理”的客观性,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理”的双重性矛盾。他认为,“理”是“心”的主观产物。“心”的作用不仅是认知“理”,更重要的是生成“理”。与陆学类似,王学也没有形而上的理论框架,因此也不需要的“性”范畴作为“理”与“心”之间的中介。王学的道德本体是“良知”。王守仁的“知”与朱陆不同。朱陆之“知”是理性之知,因此主张知先行重;而王学之“知”则是本能之知,因而强调知行合一。王守仁否定了道德的知识性,认为“格物致知”的过程便是道德实践的过程,即是“致良知”。总之,理学从南宋后期到明朝中期的发展特点是:“理”的主观性越来越突出,“性”范畴逐渐被淡化,“心”的作用由“知理”演变为“生理”,“知”则由道德认知演变为道德本能。简言之,理学的知识性越来越弱,实践性越来越强。这便使理学从士大夫阶层走向民间成为可能。
《朱陆之辨——朱熹陆九渊哲学比较研究》
作者:
暂无
来源:
中国哲学史
年份:
2002
文献类型 :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朱陆之辨——朱熹陆九渊哲学比较研究》
彭永捷
宋明理学
哲学研究
比较研究
描述:
《朱陆之辨——朱熹陆九渊哲学比较研究》
“唯情”的困惑——论汤显祖文学观的内在矛盾及成因
作者:
左其福
来源:
中国韵文学刊
年份:
2003
文献类型 :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唯情
宋明理学
非情
三教并立
晚明心学
描述:
“情”是汤显祖文学观的核心范畴,“唯情”是他一以贯之的文学主张。但是,由于多种因素的综合性制约,其文学观也存在着一些难以解决的内在矛盾,如情与理的矛盾,“唯情”与非情的矛盾,而这一点往往为学者们所忽视。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