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虞集书学思想及书法实践研究
作者:谭国亮  年份:2007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元代  虞集  理学  书法实践  奎章阁 
描述:”,“古隶为当代第一”。今人对此或不甚称赏,但在元中期他是一个重要的代表人物,则是历史的真实。本文欲就虞集的书学思想及书法实践来探讨虞集在元中期书坛的地位。全文共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元代理学的发展
《明儒学案》以〈崇仁学案〉为卷首之意义之衡定:从吴与弼「心
作者:许惠敏  来源:当代儒学研究 年份:2007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吴与弼  理学  心学  持敬  读书 
描述:此一关系,导致吴与弼本身思想在論断上发生歧異,且由此,对於明初理学如何影响明代心学之研究亦莫衷一是。故笔者此文即是试图通过对吴与弼思想本身作一厘清,以进一步探讨他对陈献章思想的影响,并由此确立了
吴澄理学思想研究
作者:吴立群  年份:2007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描述:吴澄理学思想研究
唐宋政治论述中的贞观之政-治国典范的论辩
作者:方震华  来源:台大历史学报 年份:2007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贞观  理学  治国典范  唐宋时期  五代  唐太宗  王安石 
描述:學的開展,部分文士開始批判唐太宗,提倡恢復堯舜三代之制以超越漢、唐。他們希望藉著政治的改革以達到重建禮樂與移風易俗的目的。 但是,當王安石、蔡京高舉「三代之法」以合理化自已的施政,反對者一方面質疑他們的具體作為不符三代的理想,一方面援引貞觀之政為典範加以對抗。堯舜三代與貞觀故事道在部分政治論述中被描述成不同的典範。宋室南渡後,唐太宗的典範因與恢復中原的理想相吻合,再度受到統治階層的重視,而朱熹等理學家則再度嘗試重建三代的文化秩序。朱子將貞觀君臣的作為定位為以「求利」為目的,與「堯舜三代」根本不能相合,乃引發了陳亮的批判,形成了二人間的王、霸之辯。 南宋末年,程朱之學成為學術上的「正統」,文臣諭政多半提倡堯舜三代而貶抑貞觀之政,但對統治者而言,「堯舜三代」邈遠而模糊,遠不如唐太宗「一統華夷」的成就來得有吸引力。從中唐至南宋末,不諭儒臣對貞觀之政的評價如何改變,多數君主們對唐太宗典範的嚮往卻始終未衰。這是在分析宋神宗與王安石,孝宗、理宗與南宋理學家於施政理念的矛盾時,可以思考的角度。
细腻曲折 纯情秀雅——晏几道《鹧鸪天·十里楼台倚翠微》试析
作者:戴继华  来源:语文月刊 年份:2007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鹧鸪天·十里楼台倚翠微》  晏几道  宋代   
描述:十里楼台倚翠微,百花深处杜鹃啼。殷勤自与行人语.不似流莺取次飞:惊梦觉,弄晴时。声声只道不如归。天涯岂是无归意,争奈归期未可期。
陈白沙的历史世界
作者:廖峰  年份:2007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天理  良知  皇权  理学  心学  方孝孺  朱棣  吴与弼  陈献章 
描述:力持正统之论,恢复理学之旧观。然不久靖难祸起,燕王以边境藩王,拥兵篡夺帝位,方孝孺竟以身殉道,捍卫天理。成祖即位后,即以旧臣修纂《永乐大典》和《四书》、《五经》、《性理》三部大全,目的在于彰显文治,证明
象山磨心,僧家门径绕藤萝
作者:李海燕 许小轩  来源:江西画报 年份:2007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陆九渊  象山书院  讲学  理学  发明本心  天山  朱熹  学者  吕祖谦  贵溪 
描述:象山磨心,僧家门径绕藤萝
仰止鹅湖,百转徘徊望道心
作者:李海燕 许小轩  来源:江西画报 年份:2007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鹅湖  朱熹  书院  陆九渊  吕祖谦  论辩  陈亮  理学  道问学  统治阶层 
描述:"鹅湖论辩"是一件彪炳史册,轰动文坛的盛事。不过这件盛事发生的当时,热闹自然是热闹,但到后来便悻悻然有些不欢而散的意味。再后来,在几百年时空里,便一直令中国文人津津乐道。但由此而形成的"会讲",成为书院的一种制度,自由论辩之风在学术界延绵,惠及当今。
江西古代书院述略
作者:胡青  来源:当代江西 年份:2007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古代书院  清代江西  中国教育史  陆九渊  白鹿洞书院  教学功能  书堂  讲学  文化史  理学 
描述:书堂制定了详细的规条,当代学者认为这些规条是教学式书院规范化的标志。
王安石诗歌在宋代的批评与接受
作者:刘文娟  年份:2007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王安石  古代诗歌  文学批评  文学接受  宋代诗话  李壁注  诗歌创作 
描述: 第一章研究王安石诗歌在宋代的刊刻情况,并对两个刊刻高潮的历史背景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