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代名相王安石的文学成就
-
作者:暂无 来源:人民论坛·学术前沿 年份:2009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王安石 王安石 文学成就 文学成就 诗歌 诗歌 散文 散文 词作 词作
-
描述:“唐宋八大家”之一王安石,在文学创作上成果颇丰。其诗作不仅数量多,且自成一家,在开创宋诗局面的过程中功不可没;其散文语言雄健简练,奇崛峭拔,在措词与语气上也极具特色;其词作数量虽不多,但艺术性很高,且开创了词坛豪放的先声,对后人影响巨大。
-
从《牡丹亭》看传统文学的现代接受
-
作者:李艳萍 来源:大家 年份:2009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期待视域 期待视域 接受美学 接受美学 视域融合 视域融合
-
描述:,从而揭示青春版大获成功的原因.以期从一个全新的视野分析传统文学的现代接受现象.
-
“大羹”与“玄酒”
-
作者:王仁湘 来源:中华文化画报 年份:2009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玄酒 饮食生活 构成内容 礼仪制度 周代 周礼 史前时代 五味调和 孔子 贵族们
-
描述:在崇尚礼制的周代,与饮食相关的一系列礼仪制度,是周礼的重要构成内容,正所谓礼始诸饮食。孔子遵礼行事,他有一句我们现在都还常常念叨的话:席
-
春节大拜年
-
作者:张勃 小沛 来源:出版参考:新阅读 年份:2009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春节 拜年 《元日》 王安石 元旦
-
描述:在历史上。新年有过许多不同的名称,比较常见的有“元旦”、“新正”、“元日”、“正旦”、“三元日”等。王安石有诗《元日》云“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描写的就是新年的景象。新年被称作“春节”还是较为新近的事情。
-
北宋晚期的一次“大折腾”
-
作者:秦海 来源:同舟共进 年份:2009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北宋 王安石 司马光 宋神宗 保守派 中国历史 太皇太后 苏轼 垂帘听政 皇帝
-
描述:灭北宋者,北宋也,非金人也——实乃长达10年的内斗大折腾也。北宋的第六个皇帝宋神宗赵顼执政时,任用王安石为宰相,实行变法。这是中国历史上一次重要的改革。
-
默写填空选萃
-
作者:徐逢春 来源:语文天地 年份:2009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古诗文 王安石 作家作品 填空 文学 人教版 古今中外 陶渊明 常识 名句
-
描述:默写填空是高考常设的题型。从近三年使用人教版教材的省、市的试题看,内容既有名篇之句(不一定都是名句),又有文学常识。名篇之句出自课本要求背诵的章节,文学常识涉及古今中外作家作品的有关情况。这里笔者
-
我在1979
-
作者:从维熙 来源:散文(海外版) 年份:2009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文学 小说 山西 阿拉伯数字 刘绍棠 劳改 北京 改革开放 王蒙 记忆
-
描述:阿拉伯数字中的9字,挺像是一把历史拐杖。所以有如是感悟,实因这个9字与我生命的悲与欢,有着难解的缘分:1979年的1月6日,是我告别劳改生涯,搭乘从山西回北京夜车的
-
跟林老学艺:怀念师长林斤澜
-
作者:刘孝存 来源:北京文学·精彩阅读 年份:2009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小说结构 刘绍棠 门头沟区 短篇小说 小说创作 副刊 艺术效果 文学 鲁迅 青年
-
描述:第一次听林老讲小说,是28年前的1981年。那是6月的一天,在门头沟区,时任区委宣传部长的刘颖南把林斤澜和刘绍棠请了去。我当时正在《北京晚报》五色土副刊当"一分钟小说"和"千字散文"编辑,同时也是热衷于小说的"文学青年",有幸聆听了讲座和两位早已成名作家的夜谈。刘绍棠那时45岁,已过不惑之年。他讲
-
“张艾之争”与明末文学演变
-
作者:钟西辉 年份:2009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张艾之争” 张采 艾南英 复社 豫章社 文学演变
-
描述:关系,都进行了较为全面而翔实的梳理和考辨。在详细考辨相关史料的基础上,可以比较全面系统地认识“张艾之争”:论争在复社一方的主角不是陈子龙而是“二张”,尤其是张采,宗秦汉还是宗唐宋的定位是对论争性质的曲解。“张艾之争”与复社的酝酿、诞生、崛起之间存在着重要的关联,二者基本上是同步的。张、艾论争的历程可分为三个阶段:其一,微澜初起:应社催生论争局面;其二,并驾齐驱:广应社冲击豫章势力;其三,尘埃落定:复社终结“张艾之争”。张、艾在思想理路上存在着巨大分歧:为学之旨上,张采朱王并尊,艾氏独尊程朱;治经之路上,张采融会汉宋,艾氏墨守宋儒。这是论争根源所在,体现了明清易代之际文社领袖在求解与探索为学和治经思路上的混乱与不统一。张、艾在尊经复古理念、崇尚古文经典等方面存在共识,然...
-
析刘绍棠“运河文学”之特色
-
作者:张丽晶 来源:齐齐哈尔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年份:2009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运河文学 选材特色 语言艺术
-
描述:在众多的作家中,刘绍棠同志是用心致力于乡土文学创作的一员,并取得富有特色的成果。自从三中全会解除他身上的精神枷锁以来,这位当年的神童作家用大运河赋予的魔笛,吹奏出一曲曲田园牧歌,准确地说,应该是运河牧歌。格调清新自然,洗练流畅,而又略带几分古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