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士论与道理: 试由宋代士人政治之发展解释理学的兴起脉络
-
作者:林汉文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士人政治 士论 王安石 欧阳修 司马光 朱熹 北宋政治
-
描述:現的。是以本文首先針對傳統的士人政治所安排的社會藍圖作一概觀,從士的社會地位及產生選拔方式,以至於社會期望各點作分析。
唐宋兩代在時代上相連而在發展方向上卻有許多值得注意的對比,士人政治觀念
-
南宋四洪的思想和学术进退:宋代士人的别一种思想和政治生态
-
作者:周膺 吴晶 来源:国际社会科学杂志(中文版)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宋代士人 王安石变法 朱熹 洪迈 南宋 学术建树 思想 陆九渊 历史世界 洪皓
-
描述:却在种种进退之间实现本有的经略之志,并且较大程度地保全了自己;他们没有"中兴四将"那样的抗金作为,也不是"和议"派干将,但因时度势以"和战"两种策略应对面临的问题;他们的极可贵之处是始终秉持恒定的处世原则和价值标准,这就是孟子意义上的民本观念。
-
再论《紫箫记》未成与政治纠纷无关——答邓长风同志的批评
-
作者:徐朔方 来源:浙江学刊 年份:1986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张居正 再论 太常寺 政治 王世懋 南京 汤显祖 批评 玉合记 纠纷
-
描述:。当时汤显祖任南京太常博士,是王的下级。那时张居正去世已久,“部长吏”之所以要“抑止(《紫箫
-
陆九渊论教化方法与途径
-
作者:王静 来源: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基础教育版 年份:2007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陆九渊 教化 士人 民
-
描述:陆九渊作为南宋理学中心学一派的主要代表之一,其德育思想非常丰富,但目前学术界对他的德育方法即道德教化的方法和途径却研究不足,文章将试图在这方面作一尝试,以期丰富对他的研究。[著者文摘]
-
陆九渊的教化途径与方法
-
作者:王静 来源:山西大同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2010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陆九渊 教化 士人 民 教化
-
描述:BA联盟对球员薪酬管理机制,借鉴其工资帽的作用,结合我国职业足球运动员薪酬管理的现状,为我国中超俱乐部球员薪酬管理提出相应的建议。
-
戊戌变法时期的“王安石记忆”
-
作者:赵诺 来源:北京大学研究生学志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戊戌变法 士人 王安石记忆 趋新 守旧
-
描述:点,对"戊戌"那丰富之历史面相作一局部呈现。
-
明清之际士人对西方自然哲学的反应
-
作者:孙承晟 年份:2005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自然哲学 格物致知 士 揭暄 明清时期
-
描述:明清之际,以亚里斯多德理论为基础的西方自然哲学及托勒密学说经由传教士输入中国,对士人产生了较大的影响。王英明(1606年进士)、熊明遇(1579-1649)、方以智(1611-1671)、揭暄
-
“王安石字介”说
-
作者:侯体健 来源:古典文学知识 年份:2008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王安石变法 唐宋八大家 文化名人 文学领域 政治领域 北宋 士人
-
描述:再熟悉一点,便会更详细地指出:“王安石,晚号半山,又号荆公。”这些都没错。因为白纸黑字都写着呢,《宋史.王安石传》开篇即云:“王安石字介甫,抚州临川人。”其他诸书似乎从无异辞。可是,事情果真如此吗?“王安石字介甫”就一定是铁板钉钉的事?就一定毫无可议之处吗?我看未必。古人的名和字之间都是相关联的,《白虎通义.姓名》说:“或旁其名为之字者,闻名即知其字,闻字即知其名。”王安石的名和字之间也是如此。《易经.豫卦》曰:“六二:介于石,不终日,贞吉。”孔颖达疏云:“守志耿介似于石。”王安石的名和字都从此出,二者互训,所谓“名以正体,字以表德”(《颜氏家训.风操》)者也。“石”字与“介”字之间的关系十分明确,所以“介甫”的“介”字,没有丝毫可怀疑的。但是后面“甫”字的存留替换与否,则远非稳当之事。首先指出这一问题的人,是南宋吴...
-
元初绘画中的陶潜情结:以钱选、赵孟頫、何澄为例
-
作者:刘中玉 来源:内蒙古大学艺术学院学报 年份:2008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绘画 陶潜情结 士人 钱选 赵孟頫 何澄 绘画风格
-
描述:的考虑。这种心绪一旦在笔墨中挥发出来,便很自然会晕染出一个时代的绘画风格来。
-
本心与善政:陆九渊政治思想研究
-
作者:孙华 年份:2010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陆九渊 本心 政治
-
描述:,特别是“本心”的伦理道德思想。陆九渊的政治思想是“本心”在政治领域的体现,他提出“民为邦本、忧国之心”和“君之心,政之本”的民本思想,并在民本思想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系列国家治理的构想和措施,对后世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