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按文献类别分组
期刊文章(3291)
报纸(1002)
学位论文(113)
图书(96)
会议论文(50)
按栏目分组
历史名人 (4207)
地方文献 (185)
红色文化 (92)
宗教集要 (18)
地方风物 (17)
文化溯源 (15)
非遗保护 (12)
才乡教育 (6)
按年份分组
2014(455)
2009(286)
2007(223)
2006(201)
2000(113)
1997(87)
1995(89)
1987(81)
1986(78)
1982(62)
按来源分组
人民日报(53)
中国戏剧(46)
江西社会科学(28)
戏曲艺术(25)
剧本(21)
南方文物(15)
文艺理论与批评(4)
近代史研究(3)
古建园林技术(1)
文艺界通讯(1)
汤显祖和他的时代  ——“纪念汤显祖逝世三百七十周年
作者:徐朔方  来源:人民日报 年份:1986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汤显祖和他的时代 ——“纪念汤显祖逝世三百七十周年活动”感言 徐朔方 汤显祖离开人间三百七十周年了。在他身后,君临天下的旧王朝急速地走向衰亡,然后封建社会又被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所取代
明代戏剧家汤显祖墓园重建的规划设计
作者:黄镇梁  来源:古建园林技术 年份:2009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汤显祖  明代戏剧  规划设计  墓园  重建  牡丹亭  文化部  建筑文化  临川四梦  莎士比亚 
描述:明代戏剧家汤显祖以《临川四梦》牡丹亭等剧作蜚声于海内。梅兰芳先生称颂他是与英国诗人莎士比亚同时期的剧作家,并以有汤公而自豪,以演汤先生名著而欣幸。文化部为纪念汤显祖提出重建汤显祖墓的设想,当地文化
纪念著名作家刘绍棠逝世10周年暨刘绍棠乡土文学研讨会在京举行
作者:郑恩波  来源:文艺理论与批评 年份:2007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文学研讨会  著名作家  刘绍棠  乡土  逝世  纪念  中国现代文学馆  通州区档案局 
描述:纪念著名作家刘绍棠逝世10周年暨刘绍棠乡土文学研讨会在京举行
鹤凌长空 名遐绩永——纪念石凌鹤同志诞辰100周年
作者:刘云 西林  来源:江西画报 年份:2006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江西省  采茶戏  新中国  汤显祖  创作  戏剧家  文艺事业  诞辰  话剧  纪念 
描述:石凌鹤(1906—1995年),原名石联学,笔名凌鹤。我国著名戏剧家、电影评论家、诗人、作家,新中国成立后江西新文艺事业的拓荒者、奠基人之一。今年6月20日,是石凌鹤同志百年诞辰纪念日,让我们
试谈汤显祖的政治改革思想与戏曲创作——纪念伟大的戏剧家、文
作者:刘云  来源:江西社会科学 年份:2000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汤显祖  改革思想  戏曲创作  影响 
描述:。他的高风亮节和戏曲成就 ,影响深远 ,受到人民群众的高度赞扬 ,“‘四梦’超海内 ,品节冠神州。”为“赣文化”增光添彩
畅谈汤显祖的政治改革思想-纪念汤显祖逝世三百七十周年
作者:刘云  来源:江西历史文物 年份:1986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描述:畅谈汤显祖的政治改革思想-纪念汤显祖逝世三百七十周年
首都文艺界知名人士举行集会 纪念汤显祖逝世三百七十周年
作者:易凯  来源:人民日报 年份:1986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首都文艺界知名人士举行集会 纪念汤显祖逝世三百七十周年 本报讯 记者易凯报道:11月20日上午,首都文化艺术界知名人士八百余人在政协礼堂隆重集会,纪念我国明代伟大的戏剧家、文学家、杰出的民主思想
著名戏剧家、本刊原顾问石凌鹤同志逝世
作者:暂无 来源:上海戏剧 年份:1995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石凌鹤  戏剧家  江西省  中国共产  文化厅  顾问  副主席  《三代》  郭沫若  汤显祖 
描述:[本刊讯]中国共产党优秀党员、本刊原顾问、享受副市长级待遇的著名戏剧家石凌鹤同志于1995年3月8日上午8时45分在上海逝世,享年89岁。
汤显祖谪尉徐闻综述——为纪念汤显祖逝世379周年而作
作者:冯义邦  来源:陕西教育学院学报 年份:1995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汤显祖  贬官缘由  徐闻典史  贵生书院 
描述:文中通过翔实而丰富的史料,对明代戏剧家汤显祖的生平事迹作了精辟的介绍,尤其对他谪尉徐闻的事迹作了深入的探讨,深刻揭示了他被贬官的三个原因:一是社会环境与个性,二是亲友的影响与自愤,三是上疏直陈,触忤
从明清碑文看戏剧家汤显祖的教育观
作者:徐雪凡  来源:古今谈 年份:2007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汤显祖  碑文  教育观  戏剧家  明清  现实性  博学  失意 
描述:汤显祖博学高才,因官场失意,乃著文以抒怀明志。其著作不仅极为丰富,诗文并茂,且博大精深,具有强烈的现实性与针对性。我最喜欢读他的碑文,古人云:“树碑立传,刻石流芳”,碑文借勒石以传世,故撰写者需特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