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按文献类别分组
期刊文章(3358)
报纸(2239)
学位论文(121)
图书(66)
会议论文(40)
按栏目分组
地方文献 (3937)
历史名人 (1784)
红色文化 (80)
地方风物 (6)
非遗保护 (6)
宗教集要 (6)
才乡教育 (4)
文化溯源 (1)
按年份分组
2011(490)
2010(510)
2009(479)
2008(510)
2007(330)
2003(89)
2001(39)
1987(56)
1983(60)
按来源分组
上海戏剧(82)
戏剧艺术(36)
上海文汇报(27)
复印报刊资料(戏曲研究)(12)
文史知识(10)
出版史料(3)
出版发行研究(3)
党的生活(云南)(1)
出版科学(1)
戏剧报(1)
与郑子瑜先生“富贵”问题
作者:顾农  来源:鲁迅研究月刊 年份:1997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郑子瑜  鲁迅先生  欧阳修  笙歌  晏殊  “革命文学”  漫叟  中国诗话  居易  宴会厅 
描述:与郑子瑜先生“富贵”问题●顾农近日偶读《中国诗话辞典》(北京出版社1996年版),见卷首郑子瑜先生所作序中有批评鲁迅先生的几句话,似属毫无根据,不可不稍加辨析,郑序写道———《漫叟诗话》曾引《归田
李大钊阳燧和阴燧
作者:杨纪元  来源:文博 年份:1997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李大钊  阳燧  铜器时代  考古发掘  青铜时代  齐家文化  “鉴”  《考工记》  周秦之际  《周礼》 
描述:”.又《考工记》:“金锡半谓之鉴遂之齐”,郑注:“鉴,遂取水火于日月之器也.”《礼记·内则篇》“子事父母,鸡初鸣,咸(?)漱……左右佩用,左佩纷、帨、刀砺、小(?)、金燧,右佩玦、捍、管、(?)、大(?)、木燧.”“妇事舅姑,如事父母,鸡初鸣,咸(?)漱……左佩纷、帨、刀砺、
徐复观“礼乐”
作者:暂无 来源:中国音乐 年份:1997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徐复观  孔子  “礼乐”  艺术起源  《论语》  春秋时代  音乐  子在齐闻韶  人文教养  《周礼》 
描述:徐复观“礼乐”一、我国古代以音乐为中心的教育人类精神文化最早出现的形态,可能是原始宗教;更可能的是原始艺术。对于艺术起源的问题,最妥当的办法,是采取多元论的态度。在多元起源论中以游戏说与艺术的本性
论晏几道的痴情:兼林黛玉的痴情
作者:高国藩  来源:抚州师专学报 年份:1997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宋词  晏几道  《小山词》  《红楼梦》  林黛玉 
描述:得灵感于《小山词》,黛玉是曹雪芹部分揉合进晏几道性格的女子。
刘绍棠《榆钱饭》
作者:张微一  来源:中国校园文学 年份:1997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描述:刘绍棠《榆钱饭》
刘大年历史科学方法论问题
作者:西溪摘  来源:出版参考 年份:1997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刘大年  方法论问题  历史科学  “义”  孔学  科学思想体系  非封闭性  “法”  两种趋向  《春秋》 
描述:的方法论,有必须继承发扬的值得珍贵的部分。孔子传播《春秋》,对“义”与“事”两者平列。司马迁在《史记》上提出“义”与“法”并重。
宋代词风与苏轼的贡献
作者:肖利民  来源:濮阳教育学院学报 年份:1997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豪放词  婉约词  宋代词  《中国文学史》  苏轼  词风  《中国古代文学》  范仲淹  王安石  词的发展 
描述:古代文学》,也可参见游国恩等《中国文学史》、唐圭璋《唐宋词鉴赏辞典·前言》等)等,就不准确。另外,对苏词在艺术方面的贡献若只着眼于豪放,也有些简单化。本文仅就此略陈浅见,以求正于大方之家。
化书──书林漫步之六
作者:王牧天  来源:山东教育 年份:1997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书林  理性认识  幻中求真  民俗文化  伦理文化  知识与智慧  味外之味  汤显祖  艺术作品 
描述:化书──书林漫步之六
佛教对中国古典诗歌的影响
作者:李丽华 吴宝忠  来源:五台山研究 年份:1997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中国古典诗歌  李清照  佛教的影响  佛教思想    王安石  艺术风格  辛夷花  《辋川集》  文学创作 
描述:佛教对中国古典诗歌的影响李丽华吴宝忠自东汉初年,佛教从印度传入中国以来,已经历了两千年的岁月。佛教哲学蕴藏着极其深刻的智慧。它对宇宙人生的洞察、对人类理性的反省、对概念的分析,都有深刻独特的见解
绘情绘声,为后世法:昆曲身宫谱
作者:傅雪漪  来源:戏曲艺术 年份:1997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扬州画舫录》  陈金雀  牡丹亭  《琵琶记》  内心节奏  昆曲艺术  曲身  舞台演出  绘声  钞本 
描述:绘情绘声为后世法——昆曲身宫谱傅雪漪中国戏曲是诗剧。“诗之为用者声也,声之所以用者情也。”诗歌的旋律(腔调)是属于情感的,也是属于语言的。离开旋律(腔调)以及和它同类的生理变化(动作、形态),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