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周礼·春官宗伯第三》探析中国古代礼乐制度的建立
-
作者:杨阳 来源:黄河之声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周礼 春官宗伯第三 礼乐
-
描述:作为儒家经典的《周礼》不仅是我国古代以人法天的理想治国纲领,更是建立我国礼乐文明的典范之作。其中第三篇《春官宗伯第三》详细记载了有关礼乐的各职能部门及其职责。本文试从文本分析的角度探析我国古代礼乐
-
《周颂·敬之》与周礼核心精神的构成
-
作者:王克家 来源:文艺评论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核心精神 周礼 有机组成部分 周颂 礼乐文化 《诗经》 文化系统 “礼”
-
描述:《诗经》是先秦礼乐文化的产物和重要组成部分。"诗"在"礼"的规范下创作和应用,是在礼乐文化系统中人们的必然行为的产物,同时"诗"又是"礼"的有机组成部分,体现着周礼的精神。訛譹"敬"是周礼的精神核心
-
德主刑辅,道一风同:《周礼》所见古代地方首长的治政理念
-
作者:彭林 来源:人民论坛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德主刑辅 周礼 理念 道德教育 民众 行政区划 原则与规范 地方 社会生活 教法
-
描述:掌政典,主管军事;秋官大司寇掌刑典,主管司法;冬官大司空掌事典,主管工程;总称六典。
-
宣平板凳龙习俗的文化考察
-
作者:王文辉 孙谦 来源:西江月(中旬)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
描述:盛状,但也面临着如诸多传统民间艺术所面临的共同困境:板凳龙制作艺人断档、小村庄的舞龙人数凑不齐等诸多问题。
-
能下死胎的是朴硝而非平胃散
-
作者:郭彦宝 单志丹 姚文轩 来源:环球中医药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朴硝 平胃散 陈自明 薛己 妇人良方大全 胎死腹中
-
描述:陈群、罗振亮在《辽宁中医杂志》发表《平胃散在胎死腹中的引产运用研究》一文,认为历代医家将平胃散加减作胎死腹中的引产之用并取得疗效,但讲不清楚为什么。笔者研究相关文献后认为,能下死胎的是朴硝而非平胃散
-
刘伟平:守法应是政府“第一形象”
-
作者:暂无 来源:党政干部参考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法治政府 守法 刘伟 形象 领导干部 法治思维 行政领导 解决问题
-
描述:而然地想到如何运用法治的思维去分析、运用法治的办法去解决。即便有些问题法规制度无具体规定,也能够按法治的精神和原则来处理。
-
均平与效率、重农与困农:李觏平土均田思想的困境分析
-
作者:宋立顺 来源:世界家苑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李觏 平土均田 均平 效率 重农 困农
-
描述:、驱“末”归农思想,加重了社会上土地兼并的风气,农村土地关系更加紧张。李觏的平土均田思想陷入了“均平”与“效率”、“重农”与“困农”的两难困境中。
-
王三运刘伟平会见刘绍勇
-
作者:暂无 来源:甘肃日报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报纸
-
描述:王三运刘伟平会见刘绍勇
本报兰州1月8日讯(记者徐爱龙)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王三运,省委副书记、省长刘伟平今天下午在兰州会见了中国东方航空集团公司总经理刘绍勇一行。
王三运简要介绍了甘肃
-
李觏平土均田思想的现实背景及理论渊源
-
作者:宋立顺 来源:劳动保障世界(理论版)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李觏 平土均田 现实背景 理论渊源
-
描述:宋初,不抑兼并的土地政策造成了大官僚、大商人、大地主疯狂的土地兼并之势,社会贫富分化严重,各种矛盾交织错乱,民不聊生。面对这种困局,李觏继承儒家传统的重民及均平思想,以《周礼》中描绘的井田制为模版
-
周代礼乐制度下《诗经》的创作与流传
-
作者:陈丽雯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周礼 诗经 礼乐文化
-
描述:机构。周王室的诸乐官在大司乐的统一管理下,设有大夫、士等职,再下还设有府、史、胥等。周王朝的音乐人员包括地官中的鼓人和舞师76人,春官中从大司乐至司干共1463人,两者累计共1539人。周王朝的音乐机构主要职能包括音乐的行政管理与音乐人才的培训、音乐机构音乐教育和乐舞演奏,以及乐器的制作与管理等四个方面。周王朝建立之初,制定了一系列用于宗庙祭祀的乐歌,康王继位之后,进一步充实王朝的礼乐制度、规范王朝的礼乐文化,在此之后,虽然史籍上没有记载周王朝对乐歌的修订与增益,但从不同时代的诗歌进入礼乐系统的情况来看,从西周至春秋,周王朝的乐歌当是代有增益,渐臻完备。在周人的礼乐系统中,其乐歌不仅仅用于各种祭祀活动,还用于朝、聘、会、盟,也用于燕享、射礼、婚礼等。对于各诸侯国所用礼乐也有相应的等级规定,其乐歌内容与演奏方式也丰富多彩。出于满足周人礼乐制度的需要,一大批不同时代的诗歌应运而生,并以不同方式进入到了周人的礼乐文化系统,并借助于礼乐的力量得以长久流传。可以说,《诗经》“周颂”甚至包括“商颂”与“鲁颂”中的绝大多数是为了各种祭祀礼仪的需要而创作的诗歌。而雅诗或是为礼乐需要而创作,或是创作之后被纳入礼乐文化系统。传统的“采诗说”是否成立还值得探讨,如果王朝没有采诗之官,那么,各诸侯国的诗歌又是怎么收集并最终汇集到周王朝乐官那里去呢?我们认为:为了礼乐的需要或是娱乐的需求,各诸侯国除用周王室的雅乐之外,还使用自己的乐歌,为了谱制乐曲,由各诸侯国的乐官有意识地收集诸侯国境内的文人士大夫和民间的诗歌,并将文本编定成集,最后才献于周太师的。周太师在各诸侯国所献之诗集的基础上进行再选择、整合、加工,从而形成了一部周王朝的诗集。因为各诸侯国对诗歌的收集与编辑并不是同步的,所以很多当时的诸侯国并没有采集诗歌的官员或即使采集之后,没有献给周王朝,所以使这些诸侯国的诗歌没有能采入《诗经》之中,这些国家也包括当时有一定影响的侯国,如蔡国、许国、虢国、虞国等。《诗经》在春秋时期主要通过宴会典礼上的演奏和歌唱、教育传播、赋诗言志等方式进行的。《诗经》在传播过程中带有明显的政治性和道德取向性,是为西周的礼乐文化、礼乐政治所服务的。《诗经》的创作与流传是现实所需要的,它在以后的社会历史文化中成为了非常重要的载体之一,是周代政治思想、音乐文化的传承。它的流传,不仅传播了周代的礼乐文化,加速了思想文化的教育,增强了社会人的历史责任,而且还维持了传统的社会伦理道德,维护了专制社会的规则与秩序,对社会的稳定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所以,《诗经》的流传也变得尤为重要,这是它作为周代礼乐制度下的礼乐文明和礼治思想文化的载体,服务于周代朝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