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周礼·春官宗伯第三》探析中国古代礼乐制度的建立
-
作者:杨阳 来源:黄河之声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周礼 春官宗伯第三 礼乐
-
描述:作为儒家经典的《周礼》不仅是我国古代以人法天的理想治国纲领,更是建立我国礼乐文明的典范之作。其中第三篇《春官宗伯第三》详细记载了有关礼乐的各职能部门及其职责。本文试从文本分析的角度探析我国古代礼乐
-
《周颂·敬之》与周礼核心精神的构成
-
作者:王克家 来源:文艺评论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核心精神 周礼 有机组成部分 周颂 礼乐文化 《诗经》 文化系统 “礼”
-
描述:《诗经》是先秦礼乐文化的产物和重要组成部分。"诗"在"礼"的规范下创作和应用,是在礼乐文化系统中人们的必然行为的产物,同时"诗"又是"礼"的有机组成部分,体现着周礼的精神。訛譹"敬"是周礼的精神核心
-
德主刑辅,道一风同:《周礼》所见古代地方首长的治政理念
-
作者:彭林 来源:人民论坛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德主刑辅 周礼 理念 道德教育 民众 行政区划 原则与规范 地方 社会生活 教法
-
描述:掌政典,主管军事;秋官大司寇掌刑典,主管司法;冬官大司空掌事典,主管工程;总称六典。
-
陆象山孟子学之诠释学意涵
-
作者:黄信二 来源:当代儒学研究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陆象山 孟子 心即理 本心 心性论
-
描述:则於陆学中亦受重视的情况;在修养工夫方面,则将说明陆学中以明善为诚身前提的必要、明辨义利的方法,以及其中的知性辩证的属性。本文的目标除比较象山与孟子两人学问外,另一主要目的即欲透过两人学问的变化
-
品其文,学其人
-
作者:沈建军 来源:教书育人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唐宋八大家 柳宗元 开创意义 中国古代散文 古文运动 苏轼 王安石 最终目标 人格魅力 抑郁
-
描述:些大家们,留给我们的不仅是可见的,而且有不可见的,也就是他们的精神。唐宋八大家,多属于不得志之人。官做得最大的当属王安石了,但仍然是抑郁隐居以终余生。对于柳宗元、苏轼,虽名闻
-
王安石学记研究
-
作者:周杰 王燕来 来源:长城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王安石 学记 立意高远 构思技巧 高度重视 文章写作 家国情怀 寄托遥深 关键环节 现实性
-
描述:之兵谓之乌合。"~②政治家的家国情怀,使得王安石尤其注重文章的立意,他的学记,现实性强,寄托遥深,因而显得立意高远,在同时代人中
-
王安石庄学思想研究
-
作者:秦羽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王安石 庄子 援庄入儒 宋代庄学
-
描述:的接纳和喜爱。综合诗文,王安石的庄学思想是一个矛盾双方并包的有机整体,有一个发展变化过程。一方面,王安石将庄子理解成圣人之徒,称其用心为圣人之心,这条庄学儒学化的脉络,经其门人的继承和发展,形成了庄学
-
陆九渊的孟学思想研究
-
作者:韩丽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陆九渊 孟子 本心 义利之辨 发明本心
-
描述:而来。本文主要从三个方面来论述论述陆九渊的孟学思想。首先,介绍陆九渊孟学思想的形成,主要从时代背景、二程的影响,佛学的影响三个方面来介绍;其次,阐述陆九渊孟学思想的主要内容,从本心、辨志、发明本心
-
讲故事 学对联(三十七/三十八)
-
作者:张永剑 来源:对联(民间对联故事)(下半月)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对联 明成祖 讲故事 元宵节 联语 朱元璋 上联 动静结合 明太祖 王安石
-
描述:,君民同乐,永乐万年。【对联知识】借对:这是指形式相对但
-
周代礼乐制度下《诗经》的创作与流传
-
作者:陈丽雯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周礼 诗经 礼乐文化
-
描述:机构。周王室的诸乐官在大司乐的统一管理下,设有大夫、士等职,再下还设有府、史、胥等。周王朝的音乐人员包括地官中的鼓人和舞师76人,春官中从大司乐至司干共1463人,两者累计共1539人。周王朝的音乐机构主要职能包括音乐的行政管理与音乐人才的培训、音乐机构音乐教育和乐舞演奏,以及乐器的制作与管理等四个方面。周王朝建立之初,制定了一系列用于宗庙祭祀的乐歌,康王继位之后,进一步充实王朝的礼乐制度、规范王朝的礼乐文化,在此之后,虽然史籍上没有记载周王朝对乐歌的修订与增益,但从不同时代的诗歌进入礼乐系统的情况来看,从西周至春秋,周王朝的乐歌当是代有增益,渐臻完备。在周人的礼乐系统中,其乐歌不仅仅用于各种祭祀活动,还用于朝、聘、会、盟,也用于燕享、射礼、婚礼等。对于各诸侯国所用礼乐也有相应的等级规定,其乐歌内容与演奏方式也丰富多彩。出于满足周人礼乐制度的需要,一大批不同时代的诗歌应运而生,并以不同方式进入到了周人的礼乐文化系统,并借助于礼乐的力量得以长久流传。可以说,《诗经》“周颂”甚至包括“商颂”与“鲁颂”中的绝大多数是为了各种祭祀礼仪的需要而创作的诗歌。而雅诗或是为礼乐需要而创作,或是创作之后被纳入礼乐文化系统。传统的“采诗说”是否成立还值得探讨,如果王朝没有采诗之官,那么,各诸侯国的诗歌又是怎么收集并最终汇集到周王朝乐官那里去呢?我们认为:为了礼乐的需要或是娱乐的需求,各诸侯国除用周王室的雅乐之外,还使用自己的乐歌,为了谱制乐曲,由各诸侯国的乐官有意识地收集诸侯国境内的文人士大夫和民间的诗歌,并将文本编定成集,最后才献于周太师的。周太师在各诸侯国所献之诗集的基础上进行再选择、整合、加工,从而形成了一部周王朝的诗集。因为各诸侯国对诗歌的收集与编辑并不是同步的,所以很多当时的诸侯国并没有采集诗歌的官员或即使采集之后,没有献给周王朝,所以使这些诸侯国的诗歌没有能采入《诗经》之中,这些国家也包括当时有一定影响的侯国,如蔡国、许国、虢国、虞国等。《诗经》在春秋时期主要通过宴会典礼上的演奏和歌唱、教育传播、赋诗言志等方式进行的。《诗经》在传播过程中带有明显的政治性和道德取向性,是为西周的礼乐文化、礼乐政治所服务的。《诗经》的创作与流传是现实所需要的,它在以后的社会历史文化中成为了非常重要的载体之一,是周代政治思想、音乐文化的传承。它的流传,不仅传播了周代的礼乐文化,加速了思想文化的教育,增强了社会人的历史责任,而且还维持了传统的社会伦理道德,维护了专制社会的规则与秩序,对社会的稳定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所以,《诗经》的流传也变得尤为重要,这是它作为周代礼乐制度下的礼乐文明和礼治思想文化的载体,服务于周代朝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