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按文献类别分组
期刊文章(1459)
报纸(225)
图书(124)
学位论文(83)
会议论文(44)
按栏目分组
历史名人 (1892)
地方文献 (26)
宗教集要 (10)
非遗保护 (6)
红色文化 (1)
按年份分组
2013(84)
2011(105)
2010(95)
2007(95)
2000(32)
1997(26)
1989(38)
1980(10)
1960(11)
1936(11)
按来源分组
湖南政报(4)
知识窗(2)
当代职校生(2)
作文升级(1)
乡镇论坛(1)
青少年日记(1)
公民与法治(1)
人事天地:人才资讯(1)
三月三.故事王中王(1)
青春期健康(1)
从《周礼·春官宗伯第三》探析中国古代礼乐制度的建立
作者:杨阳  来源:黄河之声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周礼  春官宗伯第三  礼乐 
描述:作为儒家经典的《周礼》不仅是我国古代以人法天的理想治国纲领,更是建立我国礼乐文明的典范之作。其中第三篇《春官宗伯第三》详细记载了有关礼乐的各职能部门及其职责。本文试从文本分析的角度探析我国古代礼乐
《周颂·敬之》与周礼核心精神的构成
作者:王克家  来源:文艺评论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核心精神  周礼  有机组成部分  周颂  礼乐文化  《诗经》  文化系统  “礼” 
描述:《诗经》是先秦礼乐文化的产物和重要组成部分。"诗"在"礼"的规范下创作和应用,是在礼乐文化系统中人们的必然行为的产物,同时"诗"又是"礼"的有机组成部分,体现着周礼的精神。訛譹"敬"是周礼的精神核心
德主刑辅,道一风同:《周礼》所见古代地方首长的治政理念
作者:彭林  来源:人民论坛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德主刑辅  周礼  理念  道德教育  民众  行政区划  原则与规范  地方  社会生活  教法 
描述:掌政典,主管军事;秋官大司寇掌刑典,主管司法;冬官大司空掌事典,主管工程;总称六典。
王安石是好公公(
作者:暂无 来源:每日新报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 据说王安石对儿媳是相当关心的。某日,王公子不在,儿媳独居红楼,皓月挂空,风摇梅影,时而一两声犬吠,天地复归寂寥,夜色渐凉,荆公睡不着,便起身去儿媳红楼下,将狗赶开,体验夜色是不是太凉,要不要加被——荆公夜半带着关心来,意义本来明确——不承想月色美好,恰好她也起身,踱至窗前看明月,见了公公来,题了
精彩2012()
作者:暂无 来源:天津日报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 农民领到惠农卡 村民喝上放心水 老年人日间照料站 梁头镇周佟路施工现场 大邱庄扬水站 大丰堆镇后树村村级卫生室 林海扶贫助残基地 河道清淤现场 再就业人员繁忙工作 道路畅通景色优美的新104国道 团泊大桥夜景 西翟庄镇天然气入镇项目施工现场 静海
吴炳《出水芙蓉
作者:新民  来源:开封日报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的象征,被尊为我国“十大名花”之一。 《出水芙蓉》纵23.8厘米,横25.1厘米,绢本,设色。现
校园上演实景《牡丹亭》()
作者: 姜宝成   来源:城市快报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 男生反串花旦,女生反串小生。 校外的戏迷也赶来捧场。 实景演出,让人们仿佛在经历时空穿越。 将花园的亭子用苇帘挡上当做化妆间。 王圣临仔细化妆。 昆曲,原名“昆山腔”或简称“昆腔”,是中国汉族传统戏曲中最古老的剧种之一,被称为“百戏之祖”。早在2001年5月18
涂鸦可随黄鹤去?(
作者:朱慧卿 陈庆璞  来源:每日新报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 游客登上黄鹤楼,也能写一笔“到此一游”,不是在柱子上,而是在电子屏上。黄金周期间,“电子涂鸦墙”投入使用后,主楼柱子、墙壁上没有新的刻画痕迹了。因系统容量限制,涂鸦作品达到一定量后便会自动覆盖,但游客可将作品发到个人邮箱保存。——《武汉晚报》 在2007年的苹果Macworld大会上,乔布斯以略
明代石嵉《流民
作者:韩建武  来源:收藏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流民  明代  万历  自然灾害  陕西  嘉禾县  王安石  明史  食货志  土地兼并 
描述:子则言“不务农桑,无有定业而为流民”。
周代礼乐制度下《诗经》的创作与流传
作者:陈丽雯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周礼  诗经  礼乐文化 
描述:机构。周王室的诸乐官在大司乐的统一管理下,设有大夫、士等职,再下还设有府、史、胥等。周王朝的音乐人员包括地官中的鼓人和舞师76人,春官中从大司乐至司干共1463人,两者累计共1539人。周王朝的音乐机构主要职能包括音乐的行政管理与音乐人才的培训、音乐机构音乐教育和乐舞演奏,以及乐器的制作与管理等四个方面。周王朝建立之初,制定了一系列用于宗庙祭祀的乐歌,康王继位之后,进一步充实王朝的礼乐制度、规范王朝的礼乐文化,在此之后,虽然史籍上没有记载周王朝对乐歌的修订与增益,但从不同时代的诗歌进入礼乐系统的情况来看,从西周至春秋,周王朝的乐歌当是代有增益,渐臻完备。在周人的礼乐系统中,其乐歌不仅仅用于各种祭祀活动,还用于朝、聘、会、盟,也用于燕享、射礼、婚礼等。对于各诸侯国所用礼乐也有相应的等级规定,其乐歌内容与演奏方式也丰富多彩。出于满足周人礼乐制度的需要,一大批不同时代的诗歌应运而生,并以不同方式进入到了周人的礼乐文化系统,并借助于礼乐的力量得以长久流传。可以说,《诗经》“周颂”甚至包括“商颂”与“鲁颂”中的绝大多数是为了各种祭祀礼仪的需要而创作的诗歌。而雅诗或是为礼乐需要而创作,或是创作之后被纳入礼乐文化系统。传统的“采诗说”是否成立还值得探讨,如果王朝没有采诗之官,那么,各诸侯国的诗歌又是怎么收集并最终汇集到周王朝乐官那里去呢?我们认为:为了礼乐的需要或是娱乐的需求,各诸侯国除用周王室的雅乐之外,还使用自己的乐歌,为了谱制乐曲,由各诸侯国的乐官有意识地收集诸侯国境内的文人士大夫和民间的诗歌,并将文本编定成集,最后才献于周太师的。周太师在各诸侯国所献之诗集的基础上进行再选择、整合、加工,从而形成了一部周王朝的诗集。因为各诸侯国对诗歌的收集与编辑并不是同步的,所以很多当时的诸侯国并没有采集诗歌的官员或即使采集之后,没有献给周王朝,所以使这些诸侯国的诗歌没有能采入《诗经》之中,这些国家也包括当时有一定影响的侯国,如蔡国、许国、虢国、虞国等。《诗经》在春秋时期主要通过宴会典礼上的演奏和歌唱、教育传播、赋诗言志等方式进行的。《诗经》在传播过程中带有明显的政治性和道德取向性,是为西周的礼乐文化、礼乐政治所服务的。《诗经》的创作与流传是现实所需要的,它在以后的社会历史文化中成为了非常重要的载体之一,是周代政治思想、音乐文化的传承。它的流传,不仅传播了周代的礼乐文化,加速了思想文化的教育,增强了社会人的历史责任,而且还维持了传统的社会伦理道德,维护了专制社会的规则与秩序,对社会的稳定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所以,《诗经》的流传也变得尤为重要,这是它作为周代礼乐制度下的礼乐文明和礼治思想文化的载体,服务于周代朝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