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牡丹亭》两个英译本的后殖民翻译理论解读
作者:罗进民  来源:延边教育学院学报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后殖民翻译理论  牡丹亭  英译本  对比 
描述:活动的影响。
《牡丹亭》石道姑形象简论
作者:沈敏  来源:戏剧杂志 年份:2002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石道姑  石道姑  对比  对比  契合  契合  花神  花神  丑美  丑美 
描述:《牡丹亭》中石道姑在全剧的作用和意义不容忽视。她为杜柳结合牵线搭桥 ,是人物关系和情节结构中的一环。她是与陈最良在生理和心理上相比照的特殊人物 ,作者借此抨击了形成人物心理残疾的社会根源。她是具有独特个性的女性形象 ,拓展了本剧女性人物的表现深度。她具有“德有所长而形有所忘”的丑美特征
劝农
作者:许冬林  来源:散文选刊 年份:2010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牡丹亭  下乡  父母  草帽  农业生产  检查  节日  干部  杜鹃  农民 
描述:我小时候,春三四月,顶着暖阳去田间给正在劳作的父母送茶水,往往会撞见三五个特殊的客人。他们戴着崭新的草帽,连串在草帽上的帽带子都是干净的白色,而且也不系,垂下来,在胸前晃着飘着。那时候,我的父母戴的草帽日晒
转移应是经济社会转型
作者:徐峰  来源:中国海关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转移  地区发展  广东人  欠发达地区  发展态势  珠三角  标志性  边际效应  金融危机  不均衡 
描述:前、难度可想而知的试验呢?这是在30年高速发展后,广东进行的一次成长性突围。其一,地区发展不均衡。所谓"最富的在广东,最穷的也在广
《牡丹亭》译本对比研究
作者:徐溯  年份:2004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牡丹亭》翻译  翻译比较研究 
描述:策略问题,试图跳出直译、意译的局限分析翻译对策。文章分析了各个译本在具体实例处理上的得失后,得出下列开放性结论,仅供读者讨论:一方面异化传达了大量的文化信息,另一方面异化的效果受到译文读者接受水平的影响;由于语言包括主观信息,翻译难以达到完全交流的目的;译本比较分析是描述性而非规定性的。
对比”下的音乐节(下)
作者:周凡夫  来源:中国电子商情:视听前线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对比  音乐节  《紫钗记》  中国戏曲  粤剧  演出  “看”  折子戏 
描述:精华粤剧导赏出色演出过长 第二周两场演出都是“看”的演出,首先看的是“精华版”粤剧(10月16日),名编剧家唐涤生两出粤剧代表作《仙拜月亭》和《紫钗记》的折子戏,作为中国戏曲仍具有旺盛生命力
《倩女离魂》与《牡丹亭》对比分析
作者:刘春华  来源:东西南北(教育观察)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剧情  剧情  人物塑造  人物塑造  戏剧模式  戏剧模式  内容详略  内容详略  语言运用  语言运用 
描述:中心句:《倩女离魂》与《牡丹亭》在剧情和人物塑造上有很多共同或者相似之处,在戏剧模式及情节内容详略特别是语言运用上有不同。
《周礼》与《黄帝内经》对比研究
作者:冯兆平  来源:医古文知识 年份:2003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儒家思想  周礼  黄帝内经 
描述:对<周礼>、<黄帝内经>两书从季节与疾病关系、四季所主五味、医生职业的等级、脏腑所主五味以及五气、五声、五色与生死关系等内容作比较研究,说明儒家学说对中医理论的渗透与影响.
王安石“喜”临门
作者:李汉雄  来源:语文天地 年份:2002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王安石  变法改革  文学史  员外  政治家  文学家  诗歌  宋代  历史上  轶事 
描述:街上散步,看到当地马员外家门前挂的走马灯上闪出了“走马灯,灯走马,灯息马停步”这样半副对子。没有下联,看来大概是等待有人把它对出吧。王安石看了又看,不禁拍手叫道:“好对,
囍临门
作者:本刊编辑部  来源:家教世界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王安石  科举考试  员外  对联  北宋  监考  赶考  停留  试卷  再考 
描述:定,提笔洋洋洒洒写了下去,第一个做完了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