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按文献类别分组
期刊文章
(869)
学位论文
(45)
图书
(33)
报纸
(28)
会议论文
(3)
按栏目分组
历史名人
(967)
地方文献
(6)
宗教集要
(4)
才乡教育
(1)
按年份分组
2014
(39)
2009
(46)
2007
(35)
2005
(27)
1999
(32)
1996
(17)
1989
(22)
1987
(27)
1985
(22)
1978
(3)
按来源分组
其它
(54)
史学史研究
(8)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8)
复印报刊资料(历史学)
(6)
百花文艺出版社
(4)
人民出版社
(4)
学术月刊
(3)
政法论坛
(1)
黄冈师专学报
(1)
贺州学院学报
(1)
相关搜索词
王应麟
文集
契丹
史学
孔子
古典散文
哲学
比较研究
党争
北宋
变法改革
王安石
国家干预
曾巩
同窗
文学研究
黄庭坚
地方官
商品经济发展
青苗法
晏殊
神宗
王安石变法
科举
南京市
地主阶级
史学界
士大夫
婚姻关系
外交政策
首页
>
根据【检索词:北宋史学】搜索到相关结果
32
条
斯人长逝,此风犹存--吴晗
史学
的精神
作者:
钱茂伟
来源:
历史教学问题
年份:
1999
文献类型 :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吴晗
胡应麟
胡适
史学
工作者
历史知识
中学教师
普及工作
马克思主义历史学
中学历史教师
毛泽东
描述:
斯人长逝,此风犹存--吴晗
史学
的精神
邓广铭与二十世纪的宋代
史学
作者:
刘浦江
来源:
历史研究
年份:
1999
文献类型 :
期刊文章
关键词:
邓广铭
傅斯年
王安石
《岳飞传》
二十世纪
稼轩词
辛稼轩
胡适
宋史研究
陈寅恪
描述:
邓广铭与二十世纪的宋代
史学
论
北宋
文史哲的重振
作者:
唐兆梅
唐亮
姜月华
来源:
贵州社会科学
年份:
1999
文献类型 :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欧阳修
知识分子
文史哲
唐末五代
宋代
史学
士大夫
司马光
王安石
北宋
王朝
伦理纲常
描述:
论
北宋
文史哲的重振
北宋
政治文化与王安石变法
作者:
王荣科
来源:
南通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
1999
文献类型 :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王安石变法
政治文化
体系文化
政策文化
政治过程文化
描述:
形成相应的新的政治文化 ,因此难以得到广泛认同与支持
北宋
党争与“荆公体”
作者:
沈松勤
来源:
文学遗产
年份:
1999
文献类型 :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王安石
北宋
党争
创作主体
吕惠卿
王安石变法
西昆体
公体
生命意识
参政主体
新旧党争
描述:
北宋
党争与“荆公体”
论
北宋
儒家对实学的开创性研究
作者:
石训
来源:
复印报刊资料(中国哲学)
年份:
1999
文献类型 :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北宋
儒者
王安石
开创性研究
注重实际
“实”
庆历新政
熙宁变法
李觏
学观点
欧阳修
描述:
,需要认真研究宋代儒者对实学的开创性研究。
北宋
儒者面临的社会环境...
王安石心理学思想研究
作者:
白振祥
年份:
1999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王安石
北宋
心理学思想
描述:
全文共包括以下几个部分:在心理学思想的基础部分,王安石的形神观、心物观和发展观主要是受了荀子的影响,对孔子、董仲舒等人的观点持批判态度.他的人性论基本内容包括,性不可以善恶言,情接于物而后动,情动而后善恶形,他的这一心理学思想,在中国古代关于人性论论述中,
邓广铭的《
北宋
政治改革家王安石》
作者:
暂无
来源:
光明日报
年份:
1999
文献类型 :
报纸
描述:
邓广铭 漆侠 邓广铭(1907—1998),字恭三,山东省临邑人。1936年毕业于 北京大学历史学系后,即任北大文科研究所助教、高级助教,1943至 1946年任重庆复旦大学史地系副教授、教授,1946年任北大历史系副 教授,1950年任教授,1981年任博士生导师,曾任北大历史系中国古
富弼与
北宋
的御夏政策
作者:
周莲弟
来源:
宁夏社会科学
年份:
1999
文献类型 :
期刊文章
关键词:
范仲淹
富弼
王安石
元昊
《全宋文》
《简明西夏史》
《宋会要辑稿》
公元
澶渊之盟
《宁夏社会科学》
描述:
作者对
北宋
时期历仕三朝(仁宗、英宗、神宗)的著名的政治、外交、军事家富弼的御夏策略作了详尽的描述,这使我们对
北宋
御夏伐夏的过程能有一个客观的认识,同时,对我们制定对外政策也有借鉴作用
北宋
新学与理学为学次第的差异
作者:
肖永明
来源:
漳州师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
1999
文献类型 :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王安石
《论语》
《春秋》
为学次第
《周礼》
《易》学
《诗》
《孟子》
《大学》
《书》
描述:
新学与理学学者都强调通过对儒家经典的训解与研究,来体会圣贤深意。但他们对诸经的重视程度和研习次序互有差异,即新学学者强导调由用及体而理学学者则强调由体达用。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