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按文献类别分组
期刊文章(1195)
报纸(66)
学位论文(50)
图书(40)
会议论文(6)
按栏目分组
历史名人 (1303)
地方文献 (30)
宗教集要 (11)
非遗保护 (3)
红色文化 (3)
地方风物 (3)
才乡教育 (2)
文化溯源 (2)
按年份分组
2014(70)
2013(63)
2012(85)
2011(68)
2010(70)
2007(61)
2006(32)
2005(37)
2000(20)
按来源分组
百花文艺出版社(4)
学苑教育(3)
社区(2)
观察与思考(2)
中学历史教学(2)
四川文学(1)
上海土地(1)
喜剧世界(下半月)(1)
杉乡文学(1)
长安(1)
金应熙谈第十六届国际历史科学大会
作者:江士贤  来源:广东社会科学 年份:1985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国际历史科学大会  中国史学会  派代表  季羡林  委员  城市史学  斯图加特市  代表团  刘大年  国际史 
描述:组成,团长刘大年,顾问季羡林、莫阳,代表团成员主要来自北京、上海、广东等地.国际历史科学大会已有八十多年历史,第一届大会于1898年在海牙举行,此后除两次世界大战期间外,大致上每五年举行一次,是国际
“春风又绿江南岸”句质疑
作者:张德鸿  来源: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1985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王安石诗  独创性  春风  洪迈  泊船  形容词  故事  名句  动词  北宋 
描述:。改为‘过’,复圈去
试谈“三舍法”
作者:罗传奇  来源:抚州师专学报 年份:1985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三舍法”  王安石  太学生  兴办学校  胡瑗  范仲淹  科举制度  北宋  熙宁  教育改革 
描述:和学校制度的弊端,对培养变法革新的人才,对宋代教育事业的发展,都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意义是很大的。本文试就“三舍法”的产生、内容、特点及其影响等方面,作一些介绍和阐述。
写作忌与人同
作者:高家骏 高家玉  来源:中国金融 年份:1985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王安石  写作  作文  宰相  见解  新颖  饭后  北宋  书房  司马光 
描述:一、北宋王安石、作文写诗素以见解新颖著称。他在作宰相时著了一部《兵论》。四、王安石饭后,问起刘近日
灵谿词说(续十一)——论贺铸词;论张元干词
作者:缪钺  来源: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1985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贺铸  《离骚》  张元干  南唐词  晏几道  欧阳修  柳永  苏轼  北宋  晏殊 
描述:。晏几道虽远绍《花间》,
王安石的人才管理思想
作者:叶世昌  来源:企业管理 年份:1985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王安石  政治家  北宋  神宗  人才管理思想  管理问题  授官  官职  文学家  改革科举制度 
描述:王安石是北宋的政治家和文学家,久享盛名。他在神宗的支持下,在经济上推行了一系列的新法。在人才管理问题上,他也有系统的论述。仁宗嘉祐三年(1058年),王安石上万言书言事,专论人才问
暑旱见真情 甘霖化好诗——两首思想境界崇高的宋诗
作者:杨光治  来源:天涯 年份:1985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思想境界  王安石  我国古代  宋诗  作者  蓬莱  积雪  北宋  曾几  昆仑 
描述:间! 作者王令,又名逢原,是北宋名政治家王安石年青时代的好朋友。他富有诗才,怀抱着治理国家、减轻人民疾苦的良好愿望。但廿八岁便死去。王安石曾写《思王逢原》来悼念他。诗中有句云:“妙质不
言理见解新 文短多波澜——谈《读<孟尝君传>》的写作特点
作者:王松涛  来源:党校教学 年份:1985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孟尝君  写作特点  王安石  气势雄浑  严酷现实  读后感  北宋  史记  文字表达  用能 
描述:势雄浑,写得跌宕生姿,曲折有致,是一篇脍炙人口的短篇佳作,很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谈词话
作者:宛敏灏  来源: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年份:1985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词话丛编  宋诗话  欧阳修  词学史  李清照  词源  王安石  评论  论词  北宋 
描述:》亦称北宋诗话惟欧阳、司马光及(刘)放三家为最古,并指出“刘攽《中山诗话》、欧阳修《六一诗话》又体兼说部”为诗文评五例之一而次于《文心雕龙》、《诗品》等之后。对于词则《词曲部》立《词话之属》一目
苏轼知密州新探
作者:刘奉光  来源:东岳论丛 年份:1985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王安石变法  宋神宗  熙宁  宋仁宗  北宋  苏轼  县志  四川  改革思想  学术 
描述:展。现就这个问题,谈点看法,不当之处,请多指正。据《诸城县志》记载,苏轼到任之时,密州连年大旱:“神宗熙宁七年……自秋至冬不雨……八年,春夏旱”(《总纪》)。苏轼到任后的第一年,全力以救灾安民:“受命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