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按文献类别分组
报纸(92)
期刊文章(91)
会议论文(1)
按栏目分组
历史名人 (139)
地方风物 (18)
宗教集要 (11)
地方文献 (10)
红色文化 (3)
才乡教育 (2)
非遗保护 (1)
按年份分组
2014(54)
2011(10)
2010(8)
2007(5)
2006(8)
2005(6)
2002(4)
2001(6)
1987(5)
1985(3)
按来源分组
文物(3)
中国钱币(2)
戏文(2)
咬文嚼字(1)
剧本(1)
中学语文(1)
安徽钱币(1)
艺术市场(1)
小学数学教师(1)
魅力中国(1)
应是“夫复何言”
作者:陈林森  来源:咬文嚼字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语气词  生命  大学  刊登  服从  房子  书记  再次  姚雪垠  李自成 
描述:慨很深。姚雪
《牡丹亭》再次惊艳南充观众
作者:暂无 来源:南充日报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本报讯(记者 王萍 邓斐 曹雪蓉)昨(13)日晚,由南京军区政治部前线文工团和北京大都阳光艺术团合作创演的大型舞剧《牡丹亭》在南充大剧院进行了第二场演出。观众席座无虚席,不时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牡丹亭》第二场演出效果并不亚于首场。 昨晚7时许,记者在南充大剧院门口看到,不少观众手里拿着门票,笑着
听众的发现及其他
作者:永言  来源:交响-西安音乐学院学报 年份:1993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乐史  芽囊  拱心  乐式  契作  音尘  听觉意象  生茸  介音  音乐学术 
描述:一篇颇有份量的化作。因为仅从该文把听觉意象列为音乐美学和音乐史学重要研究议题之举来看,就足以说明文章独具只眼了。
发现共同点
作者:暂无 来源:中国校外教育(优等生) 年份:2008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三毛  老师  课堂气氛  慈禧  恺撒  历史课  王安石  问道  孙中山  欧阳修 
描述:下午第一节是历史课,老师在课堂上讲得兴致勃勃。一个外号叫三毛的同学却趴在课桌上呼呼大睡。老师十分生气,就把三毛叫了起来。老师问:你说,王安石和欧阳修有什么共同点?三毛脱口而出:他们都是宋朝人。
青春版《牡丹亭》4月再次来汉
作者:暂无 来源:长江商报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长江商报消息 本报讯(记者 危凯 通讯员 吴静)传承文化经典,弘扬国粹艺术。由武汉剧院联手武汉京剧院、武汉汉剧院、武汉楚剧院、苏州昆剧院、福建省芳华越剧团、浙江绍剧艺术团倾情打造的“京汉楚越绍昆群英会”暨中国优秀戏曲文化艺术节将于3月29日在武汉剧院隆重拉开帷幕。 这次演出将持续一个月之久,荟萃了大
昆曲《牡丹亭》本月再次登台演出
作者:周慧一  来源:侨报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再次登上洛杉矶圣盖博剧院的舞台,为美国观众们表演昆曲传统名剧《牡丹亭》。 昆曲诞生于元末明初的江苏
金猴起棒“”应是红胜
作者:黄钟典  来源:棋艺(象棋版) 年份:1982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排局  创作  红方  棋艺  北方  作者  发现 
描述:排局创作《金猴起棒》(见《北方棋艺》1982年第3期38页)作者原拟着法为红先和。但经过拆解,笔者发现红方第2个回合走■5 4是步软着。如改走■8 ■照将,红方可胜。着法如下:
马克思的第一个伟大发现应是哲学层次的发现:马克思的发现片论
作者:张凌云  来源:探索与争鸣 年份:2009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唯物史观  唯物史观  理论前提  理论前提  思维定势  思维定势  哲学层次的发现  哲学层次的发现  实践唯物主义  实践唯物主义 
描述:唯物主义,它是把实践唯物主义运用于历史的发现。唯物史观的发现和剩余价值的发现,均奠基于实践唯物主义的人与对象世界在实践中生成的辩证法的基础之上。所以,马克思的第一个伟大发现并非唯物史观,而是唯物史观
马克思的第一个伟大发现应是哲学层次的发现
作者:暂无 来源:探索与争鸣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唯物史观  理论前提  思维定势  哲学层次的发现  实践唯物主义 
描述:——实践唯物主义,它是把实践唯物主义运用于历史的发现。唯物史观的发现和剩余价值的发现,均奠基于实践唯物主义的人与对象世界在实践中生成的辩证法的基础之上。所以,马克思的第一个伟大发现并非唯物史观
《华阳国志》所载“玉女”的发现
作者:易安平  来源:文史杂志 年份:1995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华阳国志》  都江堰地区  《太平寰宇记》  《益州记》  任乃强  李冰石像  《文选》  自然景观  非人力  文史工作 
描述:“玉女”或“玉女房”,历来却缺少解释。《太平寰宇记》卷七十三“导江县”条,引李膺《益州记》云:“其房凿山为穴,深数十丈,中有庙庑堂室,屈曲似若神功,非人力矣。”当代著名史学家任乃强先生据此认为:玉女房“其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