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黄鹤楼下毛像城
作者:李丽雯  来源:河北科技图苑 年份:1993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像章  毛泽东  黄鹤楼  纪念章  艺术再现  徽章  干扰像  诞辰  主任  卫士长 
描述:湖北,黄鹤楼下,有一座占地100余平方米的“毛泽东像章城”。这家全国唯一的一座“毛泽东像章城”共收藏有8千多种、6万多枚纪念章。至今,它已交流的像章5万多枚,品种6千多个,可以说,这是用徽章艺术再现了毛泽东光辉的一生。
乐钧小说《耳食录》
作者:邹自振  来源:抚州师专学报 年份:1993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耳食  小说  宝黛爱情  《聊斋志异》  临川  乾隆盛世  《红楼梦》  将军  书生  石印 
描述:,风雅好士,他被召致幕中,经常和刘嗣绾(芙
热和血清病样反应是急性血吸虫病的突出临床表现
作者:黄其通  来源:中国社区医师 年份:1993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急性血吸虫病  临床表现  发热时  主要表现  症状体征  过敏反应  治疗后  重复感染  慢性期  稽留热 
描述:数周至数月不等,轻者热可自行消退,重症者发热时间需用药治疗后才能消退。
汤显祖的“情”
作者:龚重谟  来源:海南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年份:1993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汤显祖  哲学思想  文论思想  现实生活  临川四梦  思想感情  牡丹亭  伟大思想  规定性  研究者 
描述:氏《青莲阁记》、《调象庵集序》、《耳伯麻姑游诗序》、《临川县古永安寺复寺田记》、《哭娄江女子二首序》、和《宜黄县戏神清源师庙记》等文章中有关对“情”的论述,得出了汤氏的‘情’是一个更为复杂的概念,在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场合,‘情’所指的内容是不同的”结论。它可指“才情”、“人情”、“情志”、“情趣”、“情思”、“激情”等等。但我觉得,汤氏虽然在许多场合都用了这个“情”字,使这个“情”字带上了宽泛性的含义,但并不表示他这个“情”字没有质的规定性。如果汤显祖笔下的“情”没有其固有的内涵,那这种“情”也就不为汤显祖的“情”了。那么汤显祖赋予“情”的本来涵意是什么呢?如何理解与把握汤显祖的“情”的内涵泥?我认为首先不可对汤氏著作中的“情”字以等量齐观,要把那些最能说明汤显祖思想与剧作精神的“情”刮目相待加以研究。
回答A·德的诘问
作者:何满子  来源:文学自由谈 年份:1993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调查  散文  材料  周亮工  人生  初学者  短篇小说  公平  死亡 
描述:,只有脑子里一大堆不算太漫漶的德的印象,也即是清初学者周亮工所说的老人心中的“书影”。这篇《一件调查的材料》是肯定、绝对、远远不能代表德的,但是由于在下文中将会看到的原因,它牢固地占有着我记忆的一
秦腔渊流
作者:李继祖  来源:当代戏剧 年份:1993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西秦腔  中国西部  研究工作  研究线索  剧种  历史  汤显祖  长安  形成  起源 
描述:对秦腔的历史作一点研究工作是必要的,同时也是很有意义的。多年来对秦腔的起源和形成的历史看法不大一致,有说它是源于周秦兴于汉唐,有说它不过只有二百余年的历史。长议短论,众说纷纭,但都是为中国西部这一古老剧种的形成和发展提供可贵的研究线索。
陈道同治疗中风经验琐
作者:陈道同 牛占海 原学胜  来源:中原医刊 年份:1993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中风  陈道同 
描述:属于肝”。风证之产生,无论何种原因,必累及肝经,始能生风。故临证常常首从肝经入手。根据辩证,用紫胡、黄岑、生地、栀子等疏肝清肝,用钩藤、天麻、全蝎、僵蚕等平肝熄风;用杞果、白芍、山茱萸、珍珠粉、珍珠母、石决明等滋阴潜阳;用当归、熟地、蒸首乌、鸡血藤等养血柔肝。二、脾为生痰之源,治痰当健脾:“脾主运
北宋王安石变法中的财政得失
作者:王晓光  来源:财政研究资料 年份:1993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财政  王安石变法  北京  财政史 
描述:北宋王安石变法中的财政得失
黄永年教授撰写学术论文
作者:暂无 来源:语文学习 年份:1993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描述:陕西师范大学教授黄永年说: 要在读书时发现了问题再写文章,写文章时把问题彻底弄清楚或曰彻底解决.所谓问题,无非是两种:一是前人或今人都没有注意到的,但确属重要应该研究解决,这通常叫做"填补空白";再是前人或今人弄错了讲错了的,需要加以纠正.
中国古典戏曲中的两朵奇葩:《西厢记》与《牡丹亭》的结构
作者:董玉琦  来源:江汉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年份:1993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体制  体制  情节结构  情节结构 
描述:本文从两个方面探讨《西厢记》和《牡丹亭》的情节结构问题:一、从戏剧体制上:着重谈了《西厢记》对元杂剧的两个突破。二、从情节结构上:比较了《西厢记》和《牡丹亭》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