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按文献类别分组
期刊文章
(183)
学位论文
(10)
报纸
(7)
会议论文
(1)
按栏目分组
历史名人
(185)
才乡教育
(8)
地方风物
(5)
地方文献
(3)
按年份分组
2013
(8)
2012
(10)
2009
(8)
2008
(8)
2006
(6)
2004
(1)
2002
(2)
2001
(4)
1996
(9)
1995
(3)
按来源分组
河洛春秋
(2)
养生月刊
(1)
太平洋学报
(1)
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
四川戏剧
(1)
人文杂志
(1)
毕节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1)
学海
(1)
法律文化研究
(1)
长江大学学报(社科版)
(1)
相关搜索词
周礼
儒家
儒者
周公
先秦儒学
宋明理学
周敦颐
割袍断义
齐物
朱陆异同
大同理想
孔子思想
地方长官
思想内容
古代哲学
答司马谏议书
唐朝文学
孙思邈
内圣外王
影印本
圣人之道
北宋儒者
儒家风范
居士
道德性命
陈景元
哲学
治国之道
哲学家
首页
>
根据【检索词:儒家之道】搜索到相关结果
201
条
二论儒学创始人应是周公
作者:
张赞恭
李勤
来源:
河洛春秋
年份:
1996
文献类型 :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儒家
描述:
二论儒学创始人应是周公
交友
之道
作者:
凌亢
来源:
瞭望
年份:
1997
文献类型 :
期刊文章
关键词:
交友
之道
酌古斟今
割袍断义
学而优则仕
瞿秋白
上下级关系
讲心里话
官僚习气
王安石
阶级斗争为纲
描述:
交友
之道
●凌亢有人说:在我们这里,人与人之间,只有工作关系上下级关系,而无朋友关系,即无真友情可言。我说,此言稍过,但也不全无根据。在革命队伍中,重组织性、党性,一切为公,人与人间的友谊建筑
庄子对
儒家
的回应
作者:
左国毅
年份:
2011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周礼
仁义
齐物
回应
描述:
之道
的质疑。第四章分析庄子回应
儒家
的理论基础,主要分析了“齐物论”的含义以及由此导出的治天下的主张。本文认为,由于庄子认为任何人的认识都没有普遍性和确定性,因此,世上不存在一个唯一的标准,不仅
儒家
的思想
现代新
儒家
与陆九渊散论
作者:
韩钟文
来源:
抚州师专学报
年份:
1998
文献类型 :
期刊文章
关键词:
主系
心学
朱陆异同
回复本心的直觉法
道德形上学
习心
良心
心的文化
人格尊严
人格价值学说
人格教育实践
描述:
现代新
儒家
如何评价陆九渊?本文从多侧面以一鳞半爪反映了个中消息。从学脉来看,现代新
儒家
仍属程朱或陆王两派,当然也有新的分学派法。前驱梁启超以至梁漱溟、熊十力、牟宗三、唐君毅、张君励、徐复观等.可谓陆
重新认识
儒家
的“大同”思想
作者:
王力军
徐小文
来源:
辽宁行政学院学报
年份:
2005
文献类型 :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礼
周礼
儒学
大同理想
描述:
儒家
主張以禮治國,而春秋時期“禮崩樂壞”,孔子論及“大同、小康”理想社會。兩千五百年後,大同社會乃是今人的追求。
孔子:
儒家
学说的创始人
作者:
暂无
来源:
党的建设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孔子思想
儒家
学说
创始人
封建社会
儒家思想
思想特征
先王
之道
公元前
周礼
贵族家庭
描述:
家学说的思想特征。
孔子与
儒家
学说
作者:
邵小菊
来源:
黑龙江史志
年份:
2013
文献类型 :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孔子思想
儒家
学说
中华民族
西周王朝
礼乐
先王
之道
儒家思想
鲁国
周礼
地方长官
描述:
者。其思想长期影响到中华民族精神生活的各个方面。因此,作为一个中国人应该知道孔子和他开创的
儒家
学说的思想
论王
之道
的词
作者:
冯浩
年份:
2009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相山词
题材
风格
清丽
沉郁
描述:
且均有各自的面貌特征。由这些题材引发,相山词的风格 特点主要呈现为两种面貌:一为清丽淡雅,一为沉郁。围绕着这些问题,本文共分为三大部分: 第一章主要介绍王
之道
的生平和思想,和南宋初期王
之道
其人所处
王
之道
及其词研究
作者:
刘景文
年份:
2014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王
之道
相山词
思想内容
艺术成就
历史地位
描述:
评价了王
之道
词的艺术成就和应有的历史地位。全文主要共分为五个部分: 第一部分 前言。简要阐明本选题的目的和意义,对王
之道
的研究状况进行了综述,并对选题研究的内容要点作了说明。 第二部分 王
之道
及《相
陆象山论学
之道
作者:
黄春
来源:
抚州师专学报
年份:
1998
文献类型 :
期刊文章
关键词:
陆象山
陆象山
古代哲学
古代哲学
论学
之道
论学
之道
描述:
本文阐述陆象山在“心即理”的哲学命题下的为学之道。在为学要“先立乎其大”的前提下,除了运用“易简功夫”和独立思考外,着重探讨了陆象山“千虚不搏一实”的求实精神和治学方法。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