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按文献类别分组
期刊文章(64)
报纸(12)
会议论文(8)
学位论文(1)
按栏目分组
历史名人 (82)
地方文献 (2)
非遗保护 (1)
按年份分组
2011(4)
2009(9)
2008(5)
2007(9)
2003(3)
1990(1)
1989(2)
1983(2)
1956(4)
1955(1)
按来源分组
吉林中医药杂志(4)
中医杂志(3)
家庭中医药(3)
中医研究(2)
上海中医药杂志(2)
父母(1)
江苏中医药杂志(1)
内蒙古中医药(1)
养生月刊(1)
医药保健杂志(1)
治王安石偏头痛医案待解
作者:张颗颗  来源:中医研究 年份:2003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偏头痛/中医药疗法  医案 
描述:治王安石偏头痛医案待解
刘绍武医学思想浅探
作者:杜惠芳  年份:2007 文献类型 :会议论文 关键词: 中医  中医  刘绍武  刘绍武  医学思想  医学思想 
描述:笔者的恩师义父--刘绍武先生。是现代山西著名中医学家。先生原籍山东荷泽,先生生于1907年4月3日,卒于2005年12月2日。为了藉寄心香一瓣,也为了对笔者永生铭记的义父、恩师寄上永久的怀念
王安石的医学情怀
作者:徐春娟 陈荣  来源:中医药文化 年份:2008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王安石  王安石  中医  中医  情怀  情怀 
描述:江西东部抚河(又称旴江)流域,是人杰地灵、名人辈出之地。唐宋八大家江西占三家,其中王安石、曾巩两人出自抚州地域。此地还出过晏殊、晏几道、汤显祖等杰出人物。江西古代十大名医,有七家出自抚河。
王益谦治疗小儿厌食症的经验
作者:崔华  来源:江苏中医 年份:1990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中医  儿科  厌食症 
描述:、典型病例例1:周×,男,10个月。住本县营溪乡卫生院。1990年5月18日初诊。厌食、消瘦一个半月。患儿自春节后发热3次,经用青霉素等治疗后热退。但自此即不思纳食,身体日渐消瘦,内热,寝汗,
中医的眼科
作者:林六梅  来源:中医杂志 年份:1955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眼科学  危亦林  白内障  外障  王肯堂  眼病  手法  外治法  针灸  五行 
描述:二十三症;外障四十五症,可算是中医眼科的初步總结。明朝眼科学又迈进了一步,如倪维德病机啓微,把眼病分为一十八因,每因總结其症候(?)并举方治与手法。徐春甫古今医统,不过充实了危亦林五轮八廓之说,并增
民间老方治老病之六——偏头痛
作者:于伯海  来源:长寿 年份:1999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王安石  偏头  名老中医  文献记载  阿魏酸钠  当归素  中国古代  发作频繁  麦角胺  常见疾病 
描述:让人送上一小金杯药,告之:“左痛即灌右鼻,右即反之,左右俱痛并灌之。”即时病愈。第二天王安石入朝拜谢。皇帝说:“禁中自太祖时有此数十方,不传人间,此其一也,因并赐此方。”苏东坡自黄州归,过金陵,王安石传其方,用之如神。法用新萝卜,取自然汁,入生龙脑(冰片)少许调匀,昂头使人滴入鼻窍。津门已故名老中医王季儒先
复方黄松洗液联合达克宁散治疗老年患者湮尻疮的效果观察
作者:李慧  来源:当代护士(学术版) 年份:2009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复方黄松洗液  复方黄松洗液  达克宁散  达克宁散  湮尻疮  湮尻疮  中医  中医  护理  护理 
描述:(占91.6%),观察组24例患者16例治愈(占66.7%)。2组疗效比较在统计学上有显著性差异(p
沈凤阁教授学术思想与临床经验研究
作者:许冠恒  年份:2010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沈凤阁  中医  学术思想  临床经验  研究 
描述:料。通过研究,认为沈教授学术思想主要体现在五个方面,即:①认为温病学是在《伤寒论》基础上的发展。沈教授指出《伤寒论》对温病学发展的具体影响有:六经的继承发展观是温病学中特有辨证方法的立论基础;辨证求因观促进了温病病因的不断演化发展;诊断观对温病诊法学发展起了积极影响;“随证治之”观启示了温病治疗学。②认为《伤寒杂病论》中桂枝的功用丰富,具有解表和营、通阳散寒、温化水气、补益里虚、平冲降逆和通瘀活血等功效;随着用量及配伍药物的不同,体现的功用更多。③揭示了《伤寒论》中水气病辨证施治的规律,分为五种类型:表寒里饮,治宜解表化饮;水结胸胁,治宜逐水;水阻中焦,治宜温运;下焦阳气不化,治宜化气行水;水热郁阻,治宜清热利水。④在传统六淫病因学说基础上,指出温邪受地域影响易夹湿为患;认为应该将传统的六淫病因学说加以改革和发展,把六淫病因学说、戾气学说与现代病原体理论结合起来,这样既能正确地认识各种温病的发病原因,又能指导温病的辨证论治。⑤外感热病治疗中需坚持六大治则:未病先防,已病截断;强调祛邪,注重扶正;辨病与辨证相结合;因时因地因人制宜;协调气机升降平衡;时时顾护阴液。⑥认为六经辨证、卫气营血辨证、三焦辨证有着共同的病理基础,主张取三者之所长,融合为一,提出以脏腑为纲、以气血为辨、以八纲为用的外感热病辨证理论体系统一的新设想。通过病例分析和沈教授亲传身授,总结了沈教授在小儿感冒、支气管哮喘、萎缩性胃炎、白塞病、湿热痹证、围绝经期综合征等六种中(西)医疾病诊疗经验;总结了沈教授常用方止嗽散及藿朴夏苓汤的应用经验;总结了沈教授治疗温病神昏及膏滋方的特色经验。
浅谈古代医生的素养
作者:陈水平 薛远耀  来源:实用中医药杂志 年份:2004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古代  医生  临床经验  中医  《周礼》 
描述:认证,侧重于对医生知
清代虚劳专家吴澄舆《不居集》
作者:岳旭东  来源:中医文献杂志 年份:2003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清代  吴澄舆  《不居集》  虚劳病  中医 
描述:清代虚劳专家吴澄舆《不居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