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按文献类别分组
期刊文章
(616)
报纸
(239)
会议论文
(23)
学位论文
(19)
图书
(10)
按栏目分组
历史名人
(832)
才乡教育
(32)
地方文献
(29)
地方风物
(9)
非遗保护
(2)
红色文化
(2)
文化溯源
(1)
按年份分组
2014
(198)
2013
(48)
2012
(52)
2009
(60)
2008
(43)
2007
(40)
2004
(23)
2003
(29)
2002
(21)
1993
(13)
按来源分组
兰台世界(下旬)
(4)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
中学政治教学参考
(2)
教育前沿(理论版)
(1)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
四川省干部函授学院学报
(1)
文学教育(中)
(1)
图书馆论坛
(1)
中国地方志
(1)
常州师范专科学校学报
(1)
相关搜索词
人的价值
价值
吴澄
北宋
李觏
做人
圣贤
六艺
判断
教育
失败者
地标
不足
罗汝芳
原因
创新
理论
适时而变
汉字
学习方法
反哺
孙诒让
共产党人
生平事迹
内容
情感动力
品德生活课
哲学家
地主
首页
>
根据【检索词:价值教育】搜索到相关结果
48
条
陆九渊道德修养论的现代
价值
作者:
周万军
来源:
青年与社会
年份:
2013
文献类型 :
期刊文章
关键词:
陆九渊
道德修养
现代
价值
描述:
陆九渊从“心即理”的哲学理论基础出发,提出了“存心去欲”的道德修养的途径和方法,他认为道德修养的目标是“做人”,他的关于道德修养的论述对当代提高人们的道德修养有启发意义和
教育
作用。
礼乐教化视野下的周代射礼探究
作者:
杨兴英
来源:
兰台世界
年份:
2013
文献类型 :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射礼
周代社会
礼乐教化
周礼
文化内涵
礼仪
教育
主要形式
我国古代
礼乐文化
描述:
的特点,同时其中也蕴含着与周代相关的
《伤仲永》赏析
作者:
符倍源
来源:
旅游纵览(行业版)
年份:
2013
文献类型 :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王安石
教育
加强学习
天资
重要性
写作特点
文章
道理
成才
天才
描述:
章的写作特点也值得借鉴。
通过“不可思议”走近方仲永
作者:
汪俊华
来源:
新课程(下旬)
年份:
2013
文献类型 :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教学模式
中学语文教学
文言文
课堂教学
二十年
重要性
王安石
教学经验
学生自主学习
教育
描述:
文借事说理,以方仲永的实例,说明后天
教育
对成才的重要性。文章分两部分:叙事部分写方仲永幼年时天资过人,却因其父"不使学"而最终"泯然众人",变得平庸无奇;议论部分则表明作者的看
言行不一的王安石
作者:
肖明舒
来源:
传奇故事(百家讲坛下旬)
年份:
2013
文献类型 :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王安石
言行
《伤仲永》
孩子成长
先天素质
名篇
文章
教育
描述:
很多人读过他写的名篇《伤仲永》,文章告诫人们:孩子成长,先天素质固然重要,但能否成才,关键还要看后天的环境和
教育
。指导别人头头是道的王安石,轮到自己教子时,却是一个不折不扣的、溺爱儿子的父亲。
汉语
教育
应是打通生命的
教育
作者:
杨骐文
来源:
湖南教育(中旬刊)
年份:
2013
文献类型 :
期刊文章
关键词:
语文
教育
生活方式
汉语言
综合性学习
天地自然
引导学生
人与自然
生命秩序
大阅读
种生命
描述:
通生命的
教育
。这种人与大地的独特的精神联系,也是中国人安身立命的独特方式。正如刘铁芳教授所说:“我们的汉字象形文字本来就是从自然出发的,即使是一万年前的文字,也可以通过文字回到自然,象征自然和人
王安石义利观的“新义”及其当代
价值
作者:
王磊
年份:
2013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王安石
义利观
义利统一
以义理财
描述:
具有了鲜明的、与其他书斋理论家不同的实践特征,这也是其义利观的“新义”之所在。本文即是旨在阐明这种“新义”并就王安石义利观的当代
价值
进行探讨。本文首先探讨了王安石义利观得以提出的人性论基础和历史背景
《周礼》对研究中国古代历史地理的史学
价值
作者:
高洁
来源:
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
2013
文献类型 :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周礼》
职官
史学
价值
描述:
、行政区划、气候以及建筑五方面探究其史学
价值
。
《周礼》惠民制度思想的当代认识
价值
作者:
唐帼丽
来源:
甘肃理论学刊
年份:
2013
文献类型 :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周礼
惠民
制度
天人合一
描述:
借鉴意义.
略论李梴针灸学术思想及其
价值
作者:
刘静
傅杰
李芳
周步高
来源:
中医临床研究
年份:
2013
文献类型 :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李梴
针灸学术特点
运用
价值
描述:
旴江名医李梴对针灸学术有着独特的见识,其针灸学术思想特点是取穴精简,远取为主;穴分主次,刺有先后;手法重视补泻;按时选穴,流注开穴和灸养防病等,为后世的针灸学术指导起了更加广泛和重大的意义,对后世影响颇大。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