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评国内第一本《仪礼译注》
作者:陈庆坤  来源:社会科学战线 年份:1996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仪礼  “三礼”  仪礼郑注句读  文化精神  宗法制度  译注  “数”  《周礼》  礼仪制度  行为规范 
描述:范,分冠、婚、丧、祭、乡、射、朝、聘八项,包括从成年到死亡、从冠婚到丧祭,从交际到饮食、从聘问到朝觐的一系列礼节仪式.凡有可能原来生活实践中存在的风俗、仪节、规范等都有专篇,由孔子修起成书,从《春秋左传》中大量对礼仪的记叙及《论语》“不学礼,
《三礼》与中国饮食文化
作者:季鸿崑  来源:扬州大学烹饪学报 年份:1996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仪礼  周礼  礼记  礼仪制度  饮食文化 
描述:入讨论了儒家礼学的伦理基础。所有这些对后世的中国饮食文化传统影响极大,乃致今天研究它们,仍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
西汉礼学论略
作者:林存阳  来源: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2003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西汉  礼学  周礼  仪礼  礼记 
描述:,各具致思 ,且颇与政治、世运相起伏。虽其未能大行于世 ,然已俨然参与到寻求社会治乱之列。尤可注意者 ,司马迁、班固对礼学演进所作的梳理和总结 ,开启了礼学学术史的门径 ,且成为此后历代所遵循的一种范式。
近二十多年来郑玄《三礼注》研究综述
作者:潘斌  来源:古籍整理研究学刊 年份:2007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郑玄  三礼注  周礼  仪礼  礼记 
描述:注》的特点和学术影响等。
“三礼”郑玄注中古今语考察
作者:熊果 易柳清  来源:文学界(理论版)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郑玄  周礼  仪礼  礼记  古今语 
描述:本文考察《三礼》郑玄注中的古今语。文章认为,古今语不同于古今字,古今语是表达同一事物而古今使用不同的名称,跟文字的使用无关。通过考察《三礼》郑玄注中的古今语,我们不仅可以弄清古今语与古今字的区别,而且可以从中了解古时的语言面貌。
十三经集字摹本 礼记 周礼 仪礼
作者:  彭玉雯撰  年份:1939 文献类型 :图书
描述:十三经集字摹本 礼记 周礼 仪礼
读胡培翚的《仪礼正义》
作者:杨向奎  来源:复印报刊资料(先秦、秦汉史) 年份:1991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正义  庶人  卿大夫  周礼  中国传统文化  丧服  诸侯  左传  丧礼  蔽膝 
描述:余年,成《仪礼正义》四十卷。自述
《周易》 《尚书》 《诗经》 《周礼》 《仪礼》 《礼记》
作者:暂无 来源:资料卡片杂志 年份:1983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描述:《周易》 《尚书》 《诗经》 《周礼》 《仪礼》 《礼记》
朱熹礼学思想研究
作者:殷慧  年份:2009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朱熹  礼学思想  周礼  仪礼  礼记  祭祀 
描述:特征和个性。朱熹的礼学思想以《仪礼》为本经,考证注重义理,强调因时制宜地践履。这些特点均是在朱熹与各学派的论争、激辩、批评、吸收中表现出来的,又鲜明地体现在朱熹的礼学实践中。朱熹的礼学思想充分展现
周礼与文学
作者:丁进  年份:2005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周礼  仪礼  礼记  诗经  神话  金文 
描述:周礼利用神灵不死的观念推行对祖先神灵、皇天上帝的崇拜,在祭祀活动中追求“敬”的心理效果,而大量利用神话知识有利于加强这种效果,因此在一定程度上,周礼促进了神话的繁荣。由于它的礼乐艺术对神话进行了改造,让神话因素进入了礼乐艺术体系,为保存神话作出了一定的贡献,例如《周颂》、《大雅》就带有一定的神话因素。但是周礼对神话有一定的副作用,那就是它力图将神话纳入自己的体系,从而抽空了神话中丰富的故事情节和细节,因而损害了神话的审美效果。 周礼与诗歌的首要关系表现在对诗歌的使用上,它在制度层面上规定了一定的诗歌与一定的礼仪的对应关系,以此来体现礼的等级差别。由此产生了诗歌的“符号”功能:通过演奏不同的诗歌,使诗歌直接参与了社会生活,例如赋诗、讽谏诗,使诗歌的社会干预功能无限放大,导致对于诗歌的审美价值有所忽略。 周礼对诗歌的创作有广泛影响,它所倡导的审美习惯影响了作者和读者,对诗歌创作的风格、样式都起到了规范作用,其中颂诗的创作直接来源于祭祀的需要。周礼促进了诗歌评论的诞生,从“乐语”教学到宴饮献乐、赋诗、答谢,再到《礼记·乐记》,最后到《诗大序》,形成了中国早期诗歌批评体系。 周礼本身有一个诗乐体系,作为礼乐制度重要的构成因素,它的风、赋、比、兴、雅、颂“六诗”是《诗经》的前身,因此,没有周礼就没有《诗经》。“六诗”体系在总体上稳定的同时,具体用诗也存在变化.“比”是举行“大比”时候演唱的歌曲;“兴”是在大丧时候演唱的歌曲。这些诗篇虽然随着它所依附的礼乐制度的衰退而消亡,但为后人总结《诗经》的创作经验提供了思想资料。 周礼的礼乐文化制度促进了书写在多个社会生活领域的运用,催生了各种文体,也留下了一些精彩的篇章,为春秋战国时代文化艺术的大发展提供了必要的前提条件。《尚书》、《春秋》、《国语》、《周易》等书,就是周礼制度的产物。大量的青铜器铭文也是周礼的产物,它们中间不少篇章堪与《尚书》媲美,它们是中华文学中个人创作的滥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