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按文献类别分组
期刊文章(7266)
报纸(787)
学位论文(168)
图书(146)
会议论文(36)
按栏目分组
历史名人 (8325)
地方文献 (58)
非遗保护 (6)
红色文化 (5)
宗教集要 (4)
文化溯源 (3)
地方风物 (2)
按年份分组
2013(441)
2011(524)
2010(514)
2007(386)
2004(215)
2001(219)
1994(209)
1979(36)
1962(13)
按来源分组
同舟共进(12)
新闻战线(7)
中学生(6)
中国花卉盆景(5)
河南社会科学(3)
中华书局(2)
成长(1)
中国医疗保险(1)
中华活页文选:小学版(1)
新会计(1)
试论王安石的文艺观
作者:周长春  来源:抚州师专学报 年份:1986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王安石  文艺观  有补于世  语言  文学  作家  诗文创作  “文”  诗歌  欧阳修 
描述:王安石不仅以其诗文创作的突出成就,被列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而且,在创作理论方面,他的许多精辟见解,在文学批评史和美学史上也占有比较重要的地位。本文试就散见于王安石诗文中关于文艺创作问题的论述
欧阳修王安石文论之比较
作者:夏珊  来源:赣南师范学院学报 年份:1986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欧阳修  王安石  文论研究  政令  韩愈  文学观  有补于世  柳宗元  李白  曾巩 
描述:认识评价欧、王文学观中表现的歧异,仍然是我国古代文论研究中一个值得重视的问题。
略谈王安石及其变法
作者:史荟  来源:抚州师专学报 年份:1986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王安石  神宗  江宁  临川  熙宁  免役法  青苗法  王安石变法  司马光  保甲法 
描述:之久不安。”在当时士大夫中要求改革的呼声,日益高涨。范仲淹主持的“庆历新政”,就是一次改革的尝试。到了宋神宗时,一方面社会危机更加严重,另一方面神宗也有改革的意图,而王安石又是当时改革中的一位有声望
王安石人才思想琐谈
作者:白应东  来源:陕西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1986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王安石  人才思想  使用人才  管理人才  积贫积弱  变法  地主阶级  选拔人才  治理国家  重视人才 
描述:法的影响是深远的。他关于如何培养、管理、选拔、使用人才的许多观点和理论,在今天仍然是足资借鉴的珍贵遗产。
王安石的义利观与儒家思想传统
作者:关履权  来源:晋阳学刊 年份:1986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王安石  义利观  先秦儒家  先王之道  孔子  反对派  司马光  董仲舒  儒家思想  义与利 
描述:有不示警者乎?”②反对派之首的司马光则引孔子的话来攻击王安石:“孔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樊须请学稼,孔子犹鄙之,以为不知礼义,况讲商
王安石的理财思想浅析
作者:陈荣  来源:江西财经学院学报 年份:1986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王安石  理财思想  改革措施  财政收入  财政工作  青苗法  财政思想  财政改革  中书门下  江苏南京 
描述:)封荆国公.他自熙宁元年入对后共执政九年,罢相后居江宁九年,元祜六年(1086)卒,年六十六岁.
王安石故居考
作者:徐宜良  来源:南方文物 年份:1986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王安石  临川  上池  王氏  故居    江宁  金峰  金溪县  世系图 
描述:围绕“王安石故居究竟在何处”这一问题,便有了争议。时有人撰
王安石教育思想简说
作者:王树芬 林树善  来源:抚州师专学报 年份:1986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王安石  简说  临川  教育思想  文集  教育方法  新政  启发方法  教师  上智 
描述:王安石是我国北宋一位富有爱国热情的改良主义政治家,也是一位很有卓见的教育改革者。他对当时的社会问题有很多改革的主张,四十九岁入参大政,做了宰相近十年,实行了他所主张的“变法”新政。他把教育作为推行
王安石教育思想三题
作者:宁裕光 胡福星  来源:教育研究与实验 年份:1986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王安石  教育思想  教育改革  哲学观  教育家  我国古代  思想家  人才  政治家  古代教育史 
描述:育思想是他的哲学观的反映。王安石的哲学观突出了一个“变”字。
试论王安石的咏史怀古诗
作者:杨有山  来源: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1986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咏史怀古诗  王安石  忧国  杜甫  救世  项羽  阶级矛盾  北宋王朝  乌江  忧民 
描述: 唐太宗在悼念魏征时说:“以铜以鉴,可正衣冠;以古为鉴,可知兴替”(《新唐书、魏征传》)。许多写咏史怀古诗的作者是很懂得这一点的。周昙在《闲吟》里说:“考摭妍媸用破心,剪裁千古献当今,这可说是代表了大多数作者写咏史怀古诗的动机。正因为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