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按文献类别分组
期刊文章(1836)
报纸(233)
学位论文(44)
图书(24)
会议论文(20)
按栏目分组
历史名人 (1929)
地方文献 (142)
宗教集要 (37)
地方风物 (20)
才乡教育 (12)
非遗保护 (9)
红色文化 (4)
文化溯源 (4)
按年份分组
2010(115)
2009(93)
2006(82)
2003(60)
2001(40)
1984(38)
1982(37)
1979(7)
1962(7)
按来源分组
文学遗产(17)
语文天地(16)
文汇报(13)
诗刊(6)
语文教学通讯(3)
四川戏剧(3)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3)
大连大学学报(1)
集萃(1)
菏泽学院学报(1)
竟陵巨子谭春评传
作者:祝诚  来源:镇江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1994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钟惺  汤显祖  前后七子  墓志铭  文学流派  “双子星座”  九峰山  明代后期  竟陵派 
描述:竟陵巨子谭春评传
祐更化”中的黄庭坚
作者:黄宝华  来源:河池师专学报 年份:1994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黄庭坚  王安石变法  司马光  宽猛相济  《神宗实录》    反变法派  吕惠卿  苏拭  朋党之争 
描述:论证山谷在祐更化中的思想状况,以及由此带来的遭遇。在论述山谷对王安石及其新法的态度上,对过去一些通行的观点多所驳正,并提出了一些新的看法。
读者琐
作者:朱永龄  来源: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 年份:1994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老子校读  说文解字  柔弱胜刚强    《老子》  张松如  哲学思想  王安石  天地  辩证思维 
描述:读者琐
“汴京八景”今昔
作者:王宏晓  来源:中州统战 年份:1994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开封城  汴京  八景  东京城  北宋  京杭大运河  风景园林  王安石  游览胜地  清明上河图 
描述:“汴京八景”今昔王宏晓五谷乃是泥土给哟泥土乃是汗水泡哟倘若农人不消汗哟皇帝老儿也呷不饱哟那是从祖祖辈辈都是农人的岩保叔嘶哑的嗓门中喊出的自豪哦!燃烧着的晚霞不见了,天幕上,一轮日晕被淡淡的云彩罩着
“六义”新论
作者:李健  来源: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 年份:1994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毛诗序》  《诗经》  六义  表现手法  《周礼》  “兴”  逻辑内涵  文学创作  儒家教化  十五国风 
描述: “六义”的内涵究竟是什么?考察一下学术界的探讨,无外乎以下几种观点。一种观点认为“六义”乃“六体”,是六种乐歌的种类;另一种观点则是著名的经纬体用之说,认为风、雅、颂是“体”(或经),赋、比、兴
撷英
作者:李青山  来源:大同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年份:1994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华清宫  洞庭湖  李商隐  秋夜  《浪花》  唐人  王安石  《山行》  太湖  垂虹亭 
描述:留响,征雁鸣云霄”(陶渊明《已酉
捃华
作者:李青山  来源:大同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年份:1994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杨万里  大明湖  四时田园杂兴  《宿新市徐公店》  西湖  王安石  景物  纪游  《竹枝词》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描述:在四时景物诗中,夏与春、秋相比,显得数量少,题材窄,其艺术的天地似乎不那么广阔,轻灵纤巧之作多,气象恢宏之作少。这恐怕是与夏日的景物特点有关。夏景不象春景、秋景对诗人那样敏感,那样容易激荡诗情
苑奇葩回文诗
作者:葛磊  来源:华夏文化 年份:1994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回文诗  《璇玑图》  倒读  桃花源  王安石  宇文虚中  南北朝时期  回文体  中国古代  黄庭坚 
描述:苑奇葩回文诗葛磊中国是一个的国度,诗歌在我国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回文诗是苑中一株绚丽多彩的奇葩,文彩四溢,妙趣横生,被人称为中国古代的魔方。回文,又称作"文"或"回纹",也有叫作"回环
怎样读黄庭坚
作者:莫砺锋  来源:古典文学知识 年份:1994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黄庭坚  宋诗  误解  王安石  求新求变  反映现实  现实主义  苏轼  黄氏  文学史著 
描述:黄庭坚(1045—1105)是宋诗特征最典型的代表,从而与宋诗成就最杰出的代表苏轼齐名。后人无论是褒扬宋诗还是贬毁宋诗,都往往"苏黄"并称。但是黄历来受到许多误解,要想读好黄,必须破除两种
新解(六)
作者:晏方  来源:江海学刊 年份:1994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毛传》    《国语·晋语》  《石鼓文》  《考工记》  《周礼  大夫  同一来源  狩猎场  韦昭注 
描述:新解(六)晏方大车《毛传》云:“大车,大夫之车。”可与印证的只有《公羊》昭一十五年传何休往:“礼,天子大路,诸侯路车,大夫大车,士饰车。”但何休的注与《毛传》显然是同一来源。《石鼓文》是描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