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按文献类别分组
期刊文章(2928)
报纸(2075)
学位论文(123)
图书(65)
会议论文(41)
按栏目分组
地方文献 (3924)
历史名人 (1303)
才乡教育 (2)
宗教集要 (2)
红色文化 (1)
按年份分组
2014(575)
2009(449)
2008(491)
2006(187)
2005(155)
2002(60)
1999(77)
1983(36)
1982(37)
按来源分组
其它(226)
四川戏剧(25)
艺术百家(24)
南国红豆(16)
戏曲艺术(13)
浙江艺术职业学院学报(6)
安徽新戏(4)
文学报(4)
兰州学刊(3)
剧坛(2)
“裙带”
作者:李秉鉴  来源:咬文嚼字 年份:1997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原始公社  王安石  关系者  诸侯  女婿  周初  北宋  蔡京 
描述:要就国事发表
实论假
作者:王英成  来源:陕西审计 年份:1997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实论假》  中国  当代  杂文  王英成 
描述:实论假□王英成在我们党政机关工作部门中有一个很重要的汉字这就是﹃实﹄待人接物要﹃诚实﹄道德品质要﹃老实﹄反映问题要﹃真实﹄处理问题要﹃踏实﹄总之作为以﹃为人民服务﹄为唯一宗旨
读《让轿》“闯堂”
作者:黄光新  来源:四川戏剧 年份:1997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  戏剧人物  表演艺术  川剧  牡丹亭  《西厢记》  戏曲人物画  《红楼梦》  历史故事剧  传统美德 
描述:读《让轿》“闯堂”黄光新画家王双才的新作《让轿》(见本期封底),布局严谨,内涵丰富,色调凝重,形象鲜明,是一幅引人入胜、启人深思的戏曲人物画。《让轿》取材于最近四川省川剧院复排推出的《春草闯堂
张华《情诗》语义
作者:孙伯涵  来源:烟台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1997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语义  《古诗十九首》  《文选》李善注  《诗经》  张华  《文心雕龙》  魏晋南北朝  语义系统  牡丹亭  钟嵘《诗品》 
描述:张华《情诗》语义略孙伯涵西晋诗人张华所创作的《情诗》五首,在当时诗坛是著名的诗篇。《文选》共载张华诗六首,《情诗》就占了两首①。按照萧统“事出于沉思,义归乎翰藻”②的选裁标准,《情诗》入选,自属
先秦车舆
作者:吴土法  来源:浙江社会科学 年份:1997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先秦  车舆  周礼 
描述:的。
为什么围棋里也有哲学?
作者:暂无 来源:语文世界(小学版) 年份:1997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陆九渊  围棋  哲学家  众妙之门  基本图形  鹤林玉露  精神境界  上古代  临安  思想境界 
描述:《鹤林玉露》里记载了一个南宋哲学家陆九渊下围棋的故事:陆九渊年少时经常坐在临安街头上看人下围棋.有一位以围棋谋生的棋手对他:“你每天来看棋,想必是一位高手了,我很想请教一局.”陆九渊忙说
胡应麟的“公心”与“直笔”
作者:王记录  来源:史学史研究 年份:1997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胡应麟  直笔  章学诚  刘知几  “三长”  名教观念  《少室山房笔丛》  裴子野  客观效果  直书与曲笔 
描述:胡应麟的“公心”与“直笔”王记录中国古代关于史家素养的论述,影响较大者,前有唐代刘知几的才、学、识“史家三长”,后有清代章学诚的德、才、学、识“史家四长”。然而,在刘知几之后,章学诚之前,明代
文》段注对同义名词的辨析
作者:马景仑  来源: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1997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段注  同义名  文》  同义词  《左传》  词义差  《周礼》  浑言  古汉语  析言 
描述:文》段注对同义名词的辨析马景仑同义词是指某一语言的词汇系统中意义相同或相近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词。古汉语是以单音词为主的语言。在古汉语中,有许许多多同义词。它们的存在,大大地丰富了古汉语的词汇
禅趣诗《题西林壁》
作者:周正举  来源:阅读与写作 年份:1997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禅趣诗  苏轼  哲理诗  佛理  禅诗  海月  王安石  庐山  禅宗  禅理 
描述:苏轼《题西林壁》诗云:“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很多人都说此诗是一首哲理诗。我却认为,此诗是一首禅偈。苏轼所处的时代是禅风大炽的时代。苏轼被人称为“五祖戒禅师之后身”。他从年青起就深受佛教的影响,通判杭州时常听海月大师惠辩宣讲佛理,“百忧冰
宋代《离骚》名义考索
作者:陈建樑  来源:文献 年份:1997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离骚  王应麟  屈原  中国文学史  楚语  楚辞  扬雄  韦昭  姜亮夫  训解 
描述:及"离骚"一词之义者。论者于训解上则颇有歧义,若其大旨之归趣,仍可加以协调。及至宋人治学,好出新义,其中即有学者项安世与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