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按文献类别分组
期刊文章(3004)
报纸(2123)
学位论文(126)
图书(64)
会议论文(41)
按栏目分组
地方文献 (4012)
历史名人 (1296)
非遗保护 (20)
宗教集要 (12)
红色文化 (7)
地方风物 (6)
才乡教育 (3)
文化溯源 (2)
按年份分组
2014(597)
2012(611)
2009(469)
2008(511)
2007(333)
2006(207)
2002(59)
1999(72)
1994(38)
1982(41)
按来源分组
其它(230)
上海戏剧(104)
剧影月报(46)
戏曲艺术(15)
复印报刊资料(戏曲研究)(13)
戏剧丛刊(10)
中华文化画报(7)
浙江艺术职业学院学报(6)
书屋(5)
文学报(4)
青春版《牡丹亭》启示录
作者:蔡少华  来源:中国文化报 年份:2007 文献类型 :报纸 关键词: 牡丹亭  昆曲艺术  民族文化  艺术传承  戏曲艺术  中国传统文化  运作方式  白先勇  昆剧  启示录 
描述:青春版《牡丹亭》的制作、演出过程,就是江苏省苏州昆剧院剧院探索昆曲艺术传承弘扬和艺术团体改革发展道路的实践过程。4年来,我们走过了令人兴奋的过程,青春《牡丹亭》给了我们诸多的启示,我想把它告之于大众
皇家粮仓品厅堂版《牡丹亭
作者:郑晓林  来源:文化交流 年份:2007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牡丹亭  厅堂  粮仓  白先勇  海内外  百年纪念  杜丽娘  昆曲  昆剧  浙江 
描述:浙江昆剧团朋友告诉我,他要跟汪世瑜到北京去搞一个厅堂版的《牡丹亭》。有"中国巾生魁首"之称的汪世瑜,前些年帮白先勇先生搞出过青春版《牡丹亭》,海内外极其轰动,因此我对这个厅堂版的《牡丹亭》也抱有很大
试论明清戏剧的传播模式——以《牡丹亭》的传播为例
作者:王省民  来源:戏剧文学 年份:2007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牡丹亭  传播方式  明清戏剧  戏剧家  传播模式  戏剧文本  明清时期  戏剧作品  演出  传播者 
描述:试论明清戏剧的传播模式——以《牡丹亭》的传播为例
戏曲审美观的传承与超越:青春版《牡丹亭演出的启示
作者:黄天骥  来源:文化遗产 年份:2007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牡丹亭  牡丹亭  审美观  审美观  承传  承传  超越  超越 
描述:要求表现唱、做、念、打诸般伎艺的特性,保持了戏曲表演写意性的审美特征,又吸收了当代舞台艺术,让场面和某些程式具有当代性,适合青年观众的口味。青春版《牡丹亭》的成功经验说明,戏曲表演,既要继承传统
曲谱中的《牡丹亭
作者:赵天为  来源: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2007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牡丹亭  牡丹亭  曲谱  曲谱  改编  改编 
描述:本来的面貌参与竞争,并焕发出新的光彩,曲谱的支撑作用不容忽视。
崑劇《牡丹亭》之舞台美術研究──以1980年以後演出為主要
作者:陳怡如  年份:2007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崑劇  牡丹亭  舞台美術  表演 
描述:方式,兩岸的戲曲演出因而展現了更多不同的面貌。其中,舞台美術在演出的視覺呈現上,佔有很重要的位置。《牡丹亭》在1980年以後有豐富的演出紀錄,除了劇本改編、表演風格之外,在舞台美術設計方面也有相當
试论冯梦龙对《牡丹亭》的改编
作者:胡颖  来源:名作欣赏 年份:2007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牡丹亭  传播  冯本  汤本 
描述:明清之际,众多文人、艺人根据各自的审美需要和艺术趣味,根据观众对戏剧的接受程度,先后对《牡丹亭》进行了改编,从而加速了《牡丹亭》这一剧作的传播。其中,冯梦龙的改编本影响较大。文章从剧情、人物、舞台
省昆新昆剧《临川四梦汤显祖》新鲜出炉
作者:暂无 来源:剧影月报 年份:2007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临川四梦汤显祖》  昆剧  多媒体创作  联合制作  戏曲作家  创新精神  江苏省 
描述:由进念·二十面体策划及委约创作,中国江苏省演艺集团江苏省昆剧院联合制作的《临川四梦汤显祖》于2007年11月在南京举行首演。这是一次集中国优秀昆
昆剧新苗惊艳《牡丹亭
作者:暂无 来源:解放日报 年份:2007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在逸夫舞台上演的新人版《牡丹亭》,由一群平均年龄只有20来岁的昆剧新苗担纲主演,连乐队也都是上海戏校的学生。这些孩子把传唱了400余年的爱情传奇演绎得令人惊艳,成为上海青年京昆剧团成立一周年汇报展演
历史上《牡丹亭演出版本
作者:暂无 来源:光明日报 年份:2007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1960年梅兰芳、俞振飞、言慧珠主演的电影《游园惊梦》 1982年由岳美缇、华文漪主演的全本《牡丹亭》 1994年由蔡正仁、梁谷音主演的交响乐版本《牡丹亭》 1996年蔡正仁、张洵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