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按文献类别分组
期刊文章(1502)
报纸(127)
图书(122)
学位论文(84)
会议论文(47)
按栏目分组
历史名人 (1835)
地方文献 (13)
宗教集要 (13)
红色文化 (12)
地方风物 (4)
才乡教育 (3)
文化溯源 (1)
非遗保护 (1)
按年份分组
2013(85)
2011(116)
2010(95)
2008(109)
2002(37)
1995(26)
1985(34)
1983(33)
1960(11)
1936(13)
按来源分组
文汇报(8)
健康报(8)
中国医院管理(2)
三月三.故事王中王(1)
青春期健康(1)
华冈社科学报(1)
河南医学情报(1)
人民画报(1)
光明日报出版社(1)
河南科技(1)
用《周礼》食疗思想解读“有病不治,常得中医”
作者:谢敬 曹亭  来源:中医文献杂志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常得中医  六经  周礼  食疗思想 
描述:方方面面,包括对《内经》、《汉书·艺文志》成书过程.由此,依据“六经”文献对于用药的态度,特别是《周礼》中的食疗思想,对解读“有病不治,常得中医”大有裨益.此千年古谚之大意,非言医可废除,而是食疗
原则化与规则化:《春秋公羊传》与《春秋谷梁传》所见周礼之实
作者:朱腾  来源:法制与社会发展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周礼  实质化  原则化  规则化 
描述:国年代,周礼逐渐被实质化,而《春秋公羊传》与《春秋谷梁传》则分别阐述了实质化的一种路径亦即原则化或规则化,并成为了汉代朝廷思考权力或刑律与道德之关系的重要知识资源。
从《周礼·春官宗伯第三》探析中国古代礼乐制度的建立
作者:杨阳  来源:黄河之声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周礼  春官宗伯第三  礼乐 
描述:作为儒家经典的《周礼》不仅是我国古代以人法天的理想治国纲领,更是建立我国礼乐文明的典范之作。其中第三篇《春官宗伯第三》详细记载了有关礼乐的各职能部门及其职责。本文试从文本分析的角度探析我国古代礼乐
《周颂·敬之》与周礼核心精神的构成
作者:王克家  来源:文艺评论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核心精神  周礼  有机组成部分  周颂  礼乐文化  《诗经》  文化系统  “礼” 
描述:《诗经》是先秦礼乐文化的产物和重要组成部分。"诗"在"礼"的规范下创作和应用,是在礼乐文化系统中人们的必然行为的产物,同时"诗"又是"礼"的有机组成部分,体现着周礼的精神。訛譹"敬"是周礼的精神核心
德主刑辅,道一风同:《周礼》所见古代地方首长的治政理念
作者:彭林  来源:人民论坛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德主刑辅  周礼  理念  道德教育  民众  行政区划  原则与规范  地方  社会生活  教法 
描述:掌政典,主管军事;秋官大司寇掌刑典,主管司法;冬官大司空掌事典,主管工程;总称六典。
习吴会展望两岸和平发展前景
作者:暂无 来源:瞭望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和平发展  中共中央总书记  中国国民党  两岸  展望  吴伯雄  习近平  人民 
描述:6月13日下午,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在人民大会堂会见了中国国民党荣誉主席吴伯雄和他率领的中国国民党访问团全体成员。
20多万张照片 聚焦一个《牡丹亭》
作者:暂无 来源:济源日报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下去。 青春版《牡丹亭》从首演至今已届10年。对于外界流传的青春版《牡丹亭》封山传闻,白先勇断然否认。“1
蔡正仁史依弘将“再现”昆曲《牡丹亭》(附照片
作者:暂无 来源:上海文汇报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 在上海昆剧团,史依弘(右)与蔡正仁一起“打磨”新戏,修饰唱腔,调整身段。 本报记者 叶辰亮摄 本报讯 (记者吴越)一声“姐姐”,昆曲艺术大师蔡正仁向着比自己小了30岁的青年京剧名角史依弘低过身去,一声“秀才”,史依弘含笑躬迎。昨天下午,两人主演的俞(振飞)、言(慧珠)版全本《牡丹亭》在绍兴
列宁五十寿辰,刘绍周工书的祝词(照片)
作者:王观泉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会议论文
描述:提供照片者王观泉先生写在照片背面的话此照刊于哈尔滨《新晚报》2012年9月2日。非常可惜的是连刘泽到哈的年代都考错了。但文章写刘在哈的工作,比较详明,功不可没,不过与瞿秋白无关。而刘到哈尔滨
陈道森:办老年“外语合唱沙龙”(附照片
作者:暂无 来源:文汇报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 周六下午,闵行区浦江镇文体中心的一间教室里,飘出专业的美声合唱,唱的是英文版的《雪绒花》。众“歌唱家”跟前,一位老人家正在奋力指挥。教室里的冷气并没有打得很足,半个小时过后,老人家的衬衫全部湿透,那就是陈道森。 77岁的陈道森很“文艺”,爱唱歌、爱作画。住进浦江镇后,他又开始编外文歌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