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中国古代的选官制
作者:孟甫亭  来源:老人世界 年份:2010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古代选官制度  中国  封建统治阶级  西周时期  选贤任能  《周礼》  行政单位  西周社会 
描述: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虽各朝不同,但都立足于选贤任能,为封建统治阶级服务。古代选官制度,最早可追溯到西周时期。据《周礼》记载,西周举才选官采取“乡举里选”的办法。乡和里都是西周社会的基层行政单位,里设
中国古代官职称谓知多少(上)
作者:陈沛  来源:语文世界(初中版 ) 年份:2010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军机大臣  蔺相如  谭嗣同  王安石  翰林学士  左宗棠  欧阳修  枢密使  司马光  古代官职 
描述:再如宋代寇准被封为莱国公,王安石被封为荆国公,司马光被封为温国公;明代李善长被封为韩国公,李文忠被封为曹国公,刘基被封为诚意伯,王阳明被封为新建伯;清代曾国藩被封为一等毅勇侯,左宗棠被封为二等恪靖侯,李鸿章被封为一等肃毅伯。 【丞相】是封建官僚机构中的最高官职,是秉承君主旨意综理全国政务的人。有时称相国,常与宰相通称,简称“相”。如《陈涉世家》:“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廉颇蔺相如列传》:“且庸人尚羞之,况于将相乎!”《蜀相》:“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太师】指两种官职,其一,古代称太师、太傅、太保为“三公”,后多为大官加衔,表示恩宠而无实职,如宋代赵普,文彦博等曾被加太师衔。其二,古代又称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为“东宫三币”,都是太子的老师,太师是太子太师的简称,后来也逐渐成为虚衔。
漫话中国戏曲的古今之变
作者:淮茗  来源:华夏文化 年份:2010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中国戏曲  戏曲演出  群众基础  长生殿  桃花扇  时代文化  杂剧  牡丹亭  小说  西厢记 
描述:式也随着时代文化的变迁而呈现出不同的风貌。
迎刃析疑如破竹 擘流辨似欲分风(下):钱锺书戏曲论零札
作者:郑雷  来源:戏曲研究 年份:2010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戏曲史  戏曲研究  析疑  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  牡丹亭  元杂剧  汤显祖  戏曲创作  戏曲作品  小说 
描述:三毕生致力于打通文史哲和中西文化的钱先生对不同学科往往采取一种同贯共规的态度,力求泯町畦而通骑驿,以使小说、诗歌、戏剧,与哲学、历史、社会学等为一家。在他的著述中,仅有少量篇章以探讨戏曲艺术规
韩晗:写作理应是一种生活方式
作者:韩晗 马建智  来源:青春 年份:2010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生活方式  当代文学  文学批评  文学创作  专业作家  写作姿态  散文化  写作者  小说  职业作家 
描述:马建智(以下简称马):作为一名写作者,你有着两种不同的被理解方式,在一些人眼里,韩晗这个名字,是一个令人惊羡、钦佩的名字,而在另一些人眼里,韩晗是一个陌生的名字,你是去理解这两种不同的解读?
胡应麟小说分类思想研究
作者:洪涛  年份:2010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古代文学  小说著录  文学分类  胡应麟思想 
描述:分类对后人是有一定影响的,纪昀、鲁迅都吸收借鉴了胡应麟的小说分类观,今人的分类实践,都在不同程度上受到了胡应麟小说分类方法的启示,均能从体制、风格、题材等多种角度宋思考小说分类问题。 分析胡应麟
小说好看起码不应是坏事
作者:暂无 来源:芙蓉 年份:2010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描述:小说好看起码不应是坏事
中国古代养生诗词赏析 王安石《无题》赏析
作者:刘健春  来源:长寿 年份:2010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古代养生  王安石  诗词  中国  清静无为  宋代理学  华山  陕西省 
描述:【原诗】花竹幽窗午梦长,此中与世暂相忘。华山①处士如容见②,不觅仙方觅睡方③。【注释】①华山处士:华山,在陕西省,为五岳之一;处士,古时候称有德、才而隐居不愿做官的人。隐居不出仕,讨厌官场的污浊这是德行很高的人方能做得出的选择,这里指陈抟。陈抟(871~989年)为五代宋初著
王烈教授“哮喘苗期”理论初探
作者:孙丽平 丁利忠 王延博  来源:中国中西医结合儿科学 年份:2010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王烈  王烈  中医名家  中医名家  哮喘/预防和控制  哮喘/预防和控制 
描述:苗期产生的理论依据、临床依据、干预治疗方药分析及研究意义等方面进行论述,探讨在哮喘苗期早期应用中药干预治疗的意义,旨在为防治小儿哮喘病提供一种新的证治思路。
走向融合的民事证明责任理论:李浩民事证明责任理论述评
作者:赵寒春  来源:法制与社会 年份:2010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证明责任  证明责任  双重含义  双重含义  证明责任分配  证明责任分配  基本评价  基本评价 
描述:本文拟对李浩先生早在90年代就已提出的民事证明责任理论作一介绍和评价,其目的是为了在民事诉讼法学史的学术总结方面搭建一个平台.文章对李浩先生的主要学术贡献进行了梳理,并作出了基本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