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汤显祖的情哲学及其展开
作者:韦海英 张见  来源:戏曲艺术 年份:1991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泰州学派  汤显祖  罗汝芳  哲学  先驱者  李贽  现实人生  根本特征  行为规范  文学思想 
描述:,流乎啸歌,形诸动摇。或一往而尽,或积日而不能自休。”。“世总
辛意云:人的哲学
作者:刘萌萌 宋小青 梁聪怡  来源:天下美食 年份:2010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哲学  昆曲  情绪状态  牡丹亭  西方  人性  感性  中国  情感  力量 
描述:辛意云来北大讲学,主讲《牡丹亭》,前后去听他讲了2次昆曲。第一次听他讲,动手创作新版《牡丹亭》时,有人建议就写到女孩子死了,因为这是悲剧,是世界潮流,后面都是多余。辛意云说要讲她复活,这是情爱的
诗如烟,哲学如雨(三首)
作者:黎焕頣  来源:诗刊 年份:1990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哲学  江南  灵魂  赤壁  东风  历史  王安石  龚自珍  记忆  中山陵 
描述:诗如烟,哲学如雨(三首)
《闹道场》的哲学色彩及其历史延续
作者:林明华  来源:中国文学研究 年份:1994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西厢记》  封建统治  统治思想  哲学  《牡丹亭》  白娘子  爱情故事  中国文学研究  李香君  中国古代戏剧 
描述:浓厚的哲学色彩。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本文拟考察《西厢记》中《闹道场》一折的哲学色彩以及这种哲学色彩在明清五大名
李觏对中国传统哲学“道”范畴的继承和发展
作者:顾厚顺 吴小龙  年份:2003 文献类型 :会议论文 关键词: 李觏  “道”范畴  继承和发展 
描述:李觏“道”范畴的阐述是对中国传统哲学的继承和发展,其内涵主要表现在:把“道”看成是自然规律和道德规律;是常与权的统一;是一与不一的统一;是无不至,无不通。
李觏对中国传统哲学“道”范畴的继承和发展
作者:顾厚顺 吴小龙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会议论文 关键词: 李觏  “道”范畴  继承和发展 
描述:李觏“道”范畴的阐述是对中国传统哲学的继承和发展,其内涵主要表现在:把“道”看成是自然规律和道德规律;是常与权的统一;是一与不一的统一;是无不至,无不通。
李觏对中国传统哲学“道”范畴的继承和发展
作者:顾厚顺 吴小龙  来源:抚州师专学报 年份:2002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李觏  “道”范畴  继承和发展 
描述:李觏“道”范畴的阐述是对中国传统哲学的继承和发展 ,其内涵主要表现在 :把“道”看成是自然规律和道德规律 ;是常与权的统一 ;是一与不一的统一 ;是无不至 ,无不通。
艺术掌握与哲学掌握及其自身在认识范畴的悖论关系(关于艺术掌
作者:蔡子谔  来源:复印报刊资料(文艺理论) 年份:1993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悖论关系  艺术真实  方法论  哲学  掌握世界  掌握方式  马克思主义  艺术想象  艺术思维  陆九渊 
描述:艺术掌握与哲学掌握及其自身在认识范畴的悖论关系(关于艺术掌
应是哲学,美学与史学的有机结合-对当代红学史学倾向的反思
作者:徐又良  来源:黄冈师专学报 年份:1989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红楼梦  曹雪芹  贾宝玉  史学  红学研究  哲学  美学  文学作品  新红学  旧红学 
描述:始出现的“市民说”、“农民说”、“传统说”,主要的结论也都是从史学的角度得出的。“市民说”认为18世纪上半叶中国正处在资本主义经济萌芽时期,“《红楼梦》中所反映出的这种带有解放人解放个性的性质的新命题,就其社会性质讲,只可能
《才子牡丹亭》对理学贤文的哲学、历史和文学批判
作者:江巨荣  来源:戏曲研究 年份:2004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牡丹亭  文学批判  理学家  戏曲研究  哲学  汤显祖  爱欲  批评家  历史  王龙溪 
描述:随口吟诵,形诸笔端。另一面又强烈地感到,两位批评家对《牡丹亭》涉及的诸多社会、思想、文化现象,如国家治乱,民族战争,文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