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医的眼科
-
作者:林六梅 来源:中医杂志 年份:1955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眼科学 危亦林 白内障 外障 王肯堂 眼病 手法 外治法 针灸 五行
-
描述:二十三症;外障四十五症,可算是中医眼科的初步總结。明朝眼科学又迈进了一步,如倪维德病机啓微,把眼病分为一十八因,每因總结其症候(?)并举方治与手法。徐春甫古今医统,不过充实了危亦林五轮八廓之说,并增
-
复方黄松洗液联合达克宁散治疗老年患者湮尻疮的效果观察
-
作者:李慧 来源:当代护士(学术版) 年份:2009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复方黄松洗液 复方黄松洗液 达克宁散 达克宁散 湮尻疮 湮尻疮 中医 中医 护理 护理
-
描述:(占91.6%),观察组24例患者16例治愈(占66.7%)。2组疗效比较在统计学上有显著性差异(p
-
沈凤阁教授学术思想与临床经验研究
-
作者:许冠恒 年份:2010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沈凤阁 中医 学术思想 临床经验 研究
-
描述:料。通过研究,认为沈教授学术思想主要体现在五个方面,即:①认为温病学是在《伤寒论》基础上的发展。沈教授指出《伤寒论》对温病学发展的具体影响有:六经的继承发展观是温病学中特有辨证方法的立论基础;辨证求因观促进了温病病因的不断演化发展;诊断观对温病诊法学发展起了积极影响;“随证治之”观启示了温病治疗学。②认为《伤寒杂病论》中桂枝的功用丰富,具有解表和营、通阳散寒、温化水气、补益里虚、平冲降逆和通瘀活血等功效;随着用量及配伍药物的不同,体现的功用更多。③揭示了《伤寒论》中水气病辨证施治的规律,分为五种类型:表寒里饮,治宜解表化饮;水结胸胁,治宜逐水;水阻中焦,治宜温运;下焦阳气不化,治宜化气行水;水热郁阻,治宜清热利水。④在传统六淫病因学说基础上,指出温邪受地域影响易夹湿为患;认为应该将传统的六淫病因学说加以改革和发展,把六淫病因学说、戾气学说与现代病原体理论结合起来,这样既能正确地认识各种温病的发病原因,又能指导温病的辨证论治。⑤外感热病治疗中需坚持六大治则:未病先防,已病截断;强调祛邪,注重扶正;辨病与辨证相结合;因时因地因人制宜;协调气机升降平衡;时时顾护阴液。⑥认为六经辨证、卫气营血辨证、三焦辨证有着共同的病理基础,主张取三者之所长,融合为一,提出以脏腑为纲、以气血为辨、以八纲为用的外感热病辨证理论体系统一的新设想。通过病例分析和沈教授亲传身授,总结了沈教授在小儿感冒、支气管哮喘、萎缩性胃炎、白塞病、湿热痹证、围绝经期综合征等六种中(西)医疾病诊疗经验;总结了沈教授常用方止嗽散及藿朴夏苓汤的应用经验;总结了沈教授治疗温病神昏及膏滋方的特色经验。
-
浅谈古代医生的素养
-
作者:陈水平 薛远耀 来源:实用中医药杂志 年份:2004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古代 医生 临床经验 中医 《周礼》
-
描述:认证,侧重于对医生知
-
清代虚劳专家吴澄舆《不居集》
-
作者:岳旭东 来源:中医文献杂志 年份:2003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清代 吴澄舆 《不居集》 虚劳病 中医
-
描述:清代虚劳专家吴澄舆《不居集》
-
词与曲的分与合
-
作者:张宏生 来源: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词 曲 辫体 明清之际 牡丹亭
-
描述:现。王士旗本人在对《倚声初集》中所选录的作品进行评价时,也非常称赞词与《牡丹亭》所发生的种种联系。这说明,王士禛和他的同时代人,虽然具有辩体的迫切性,但长期的惯性和操作标准的不确定性,也就使得这个问题并不那么简单,因而提醒我们要进入文学史的过程中来进行讨论。
-
赞拥军没有“分外事”
-
作者:暂无 来源:潍坊日报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报纸
-
描述:
在潍坊这片热土上,滚动着浓浓的拥军情。各行各业争相为军人和优抚对象送温暖,展现着“拥军没有分外事”的崇高境界。这一境界发扬光大,双拥工作定会迈上新台阶。
有了拥军没有“分外事”的高境界
-
诗分唐宋试论
-
作者:陶新民 来源:江淮论坛 年份:1998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黄庭坚 李商隐 晚唐体 西昆体 欧阳修 杜甫 王安石 唐诗 唐宋诗 近体
-
描述:诗分唐宋试论
-
《牡丹亭》里的中医文化
-
作者:白素菊 来源:中国石油报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报纸
-
描述:明代戏剧家汤显祖的经典《牡丹亭》,述说的是距今近400年前一段青年男女的爱情故事,是我国戏曲史上的一颗明珠。但这部巨著的诞生,还与中医文化有着一段故事。
据说汤显祖因日夜勤奋写作,用脑过度
-
中医妇产科的发展和成就
-
作者:严菱舟 来源:中级医刊杂志 年份:1956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妇产科疾病 中医妇科 陈自明 妇人大全良方 成就 女子 甲骨文 妊娠失音 医学文献 千金方
-
描述:。达就说明我国至晚在殷商时代对妇产科疾病已有了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