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按文献类别分组
期刊文章(1703)
报纸(154)
图书(126)
学位论文(89)
会议论文(50)
按栏目分组
历史名人 (2018)
地方文献 (52)
红色文化 (15)
非遗保护 (14)
宗教集要 (13)
才乡教育 (5)
地方风物 (5)
按年份分组
2013(91)
2012(139)
2011(119)
2010(120)
2007(111)
1993(39)
1980(15)
1979(5)
1960(12)
1936(12)
按来源分组
湖南政报(4)
知识窗(2)
当代职校生(2)
作文升级(1)
乡镇论坛(1)
青少年日记(1)
公民与法治(1)
人事天地:人才资讯(1)
三月三.故事王中王(1)
青春期健康(1)
从《周礼·春官宗伯第三》探析中国古代礼乐制度的建立
作者:杨阳  来源:黄河之声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周礼  春官宗伯第三  礼乐 
描述:作为儒家经典的《周礼》不仅是我国古代以人法天的理想治国纲领,更是建立我国礼乐文明的典范之作。其中第三篇《春官宗伯第三》详细记载了有关礼乐的各职能部门及其职责。本文试从文本分析的角度探析我国古代礼乐
《周颂·敬之》与周礼核心精神的构成
作者:王克家  来源:文艺评论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核心精神  周礼  有机组成部分  周颂  礼乐文化  《诗经》  文化系统  “礼” 
描述:《诗经》是先秦礼乐文化的产物和重要组成部分。"诗"在"礼"的规范下创作和应用,是在礼乐文化系统中人们的必然行为的产物,同时"诗"又是"礼"的有机组成部分,体现着周礼的精神。訛譹"敬"是周礼的精神核心
德主刑辅,道一风同:《周礼》所见古代地方首长的治政理念
作者:彭林  来源:人民论坛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德主刑辅  周礼  理念  道德教育  民众  行政区划  原则与规范  地方  社会生活  教法 
描述:掌政典,主管军事;秋官大司寇掌刑典,主管司法;冬官大司空掌事典,主管工程;总称六典。
让孩子多读“无用”
作者:暂无 来源:黔东南日报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 常听语文老师说,学生写不好作文;常听家长说,孩子怕写作文,怕写日记。究其原因,就是孩子肚里没有“水”,肚里没有你让他(她)硬挤出一篇作文,这就是赶鸭子上树,强人所难了。 其实孩子写不出作文,写不好作文,在很大程度上说,与我们老师有关,与我们家长有关,是我们不让孩子写好的。我之所以这样说,不是危言
代县首话语音研究
作者:赵丽芸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代县首话  语音  历史音变  入声舒化  舒声促化 
描述:一定的差异。本论文以代县首话的语音为研究对象,通过田野调查,对代县首话的单字音系、历史音变、入声等作了比较详细的描述和研究,勾画出代县首话语音的特点。与此同时,从历时角度,归纳出了代县首话
刘绍等10人获西安十大人民满意城管
作者:暂无 来源:西安日报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本报讯(记者 肖持纲)由市城管执法局举办的 第二届“西安市十大人民满意城管”评选活动日前揭晓,新城区刘绍等十位同志荣获“西安市十大人民满意城管”荣誉称号。先进者的典型事迹和行为,将对加强城管执法
忆王安石答司马谏议
作者:杨东风  来源:中华诗词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王安石  谏议  司马 
描述:百谏忠疏护党争,翻箱倒柜剑出锋。 谁怜反复伤筋骨,流落徽钦哭汴城。
黄麟先生对广东教育的贡献
作者:殷涛  来源:广东史志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广东教育  教育事业  师范学校  龙川县  教育家 
描述:黄麟,又名林祥,男,清光绪十九年(1893)十月出生于龙川县黄布镇马岗村,1997年12月病逝于香港.享年105岁。这位百岁寿星曾经长期从事教育事业.是一位杰出的教育家。提起老隆师范学校和龙川教育
周代礼乐制度下《诗经》的创作与流传
作者:陈丽雯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周礼  诗经  礼乐文化 
描述:机构。周王室的诸乐官在大司乐的统一管理下,设有大夫、士等职,再下还设有府、史、胥等。周王朝的音乐人员包括地官中的鼓人和舞师76人,春官中从大司乐至司干共1463人,两者累计共1539人。周王朝的音乐机构主要职能包括音乐的行政管理与音乐人才的培训、音乐机构音乐教育和乐舞演奏,以及乐器的制作与管理等四个方面。周王朝建立之初,制定了一系列用于宗庙祭祀的乐歌,康王继位之后,进一步充实王朝的礼乐制度、规范王朝的礼乐文化,在此之后,虽然史籍上没有记载周王朝对乐歌的修订与增益,但从不同时代的诗歌进入礼乐系统的情况来看,从西周至春秋,周王朝的乐歌当是代有增益,渐臻完备。在周人的礼乐系统中,其乐歌不仅仅用于各种祭祀活动,还用于朝、聘、会、盟,也用于燕享、射礼、婚礼等。对于各诸侯国所用礼乐也有相应的等级规定,其乐歌内容与演奏方式也丰富多彩。出于满足周人礼乐制度的需要,一大批不同时代的诗歌应运而生,并以不同方式进入到了周人的礼乐文化系统,并借助于礼乐的力量得以长久流传。可以说,《诗经》“周颂”甚至包括“商颂”与“鲁颂”中的绝大多数是为了各种祭祀礼仪的需要而创作的诗歌。而雅诗或是为礼乐需要而创作,或是创作之后被纳入礼乐文化系统。传统的“采诗说”是否成立还值得探讨,如果王朝没有采诗之官,那么,各诸侯国的诗歌又是怎么收集并最终汇集到周王朝乐官那里去呢?我们认为:为了礼乐的需要或是娱乐的需求,各诸侯国除用周王室的雅乐之外,还使用自己的乐歌,为了谱制乐曲,由各诸侯国的乐官有意识地收集诸侯国境内的文人士大夫和民间的诗歌,并将文本编定成集,最后才献于周太师的。周太师在各诸侯国所献之诗集的基础上进行再选择、整合、加工,从而形成了一部周王朝的诗集。因为各诸侯国对诗歌的收集与编辑并不是同步的,所以很多当时的诸侯国并没有采集诗歌的官员或即使采集之后,没有献给周王朝,所以使这些诸侯国的诗歌没有能采入《诗经》之中,这些国家也包括当时有一定影响的侯国,如蔡国、许国、虢国、虞国等。《诗经》在春秋时期主要通过宴会典礼上的演奏和歌唱、教育传播、赋诗言志等方式进行的。《诗经》在传播过程中带有明显的政治性和道德取向性,是为西周的礼乐文化、礼乐政治所服务的。《诗经》的创作与流传是现实所需要的,它在以后的社会历史文化中成为了非常重要的载体之一,是周代政治思想、音乐文化的传承。它的流传,不仅传播了周代的礼乐文化,加速了思想文化的教育,增强了社会人的历史责任,而且还维持了传统的社会伦理道德,维护了专制社会的规则与秩序,对社会的稳定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所以,《诗经》的流传也变得尤为重要,这是它作为周代礼乐制度下的礼乐文明和礼治思想文化的载体,服务于周代朝政。
工商食官“制度论”的法理障碍
作者:刘云升  来源:河北学刊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工商食官  制度  周礼 
描述:度,使我们相信工商食官不是制度,存在自由工商业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