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牡丹亭红楼梦
作者:本刊编辑部  来源:财富圈TIDE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描述:,最后集结了北方昆曲剧院、上海昆剧团、江苏省演艺集团昆剧院、北京市河北梆子剧团和中国戏曲学院的强大阵容,历经一年多时间创作排练而成。 昆曲《红楼梦》的成功,折射了这一古老剧种申遗成功之后,走过的不平凡
红楼梦》后四十回应是高鹗补续
作者:张书才  来源:曹雪芹研究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红楼梦  张问陶  抄本  石头记  程伟元  曹雪芹  高鹗  续书  程甲本  乾隆 
描述:》这一基本结论。
明清二梦,异曲同工:从《牡丹亭》到《红楼梦
作者:裴雪莱  来源:山花:下半月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红楼梦  红楼梦  牡丹亭  牡丹亭  异曲同工  异曲同工  明清  明清  艺术感染力  艺术感染力  文学精品  文学精品  社会内容  社会内容  封建专制  封建专制 
描述:无论《牡丹亭》还是《红楼梦》,均为中国古代文学精品,极具艺术感染力,明清“二梦”本身所描写的社会内容十分沉重,表现的思想也非常深刻。二者都艺术地展现了梦魇般的现实,人们的思想和心灵被严重僵化的封建
从《西厢记》和《牡丹亭》看中国古代女性意识的觉醒
作者:曾效葵  来源:安徽文学(下半月)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西厢记  西厢记  崔莺莺  崔莺莺  牡丹亭  牡丹亭  杜丽娘  杜丽娘  中国古代女性意识  中国古代女性意识  觉醒  觉醒 
描述:西厢记》中崔莺莺是中国古代文学人物形象中一个勇于反叛、敢于向封建势力宣战的经典形象,她代表着中国古代女性意识的最初觉醒。《牡丹亭》中杜丽娘要求女人应当得到自己的权力,即对男性的需求,认为女人天生
“青春版”戏曲:源本青春:中国戏曲之青春叙事逻辑分析
作者:衣凤翱  来源:剧作家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叙事逻辑  中国戏曲  牡丹亭  爱情故事  杜丽娘  偶像剧  西厢记  柳梦梅  崔莺莺  现代化 
描述:青春叙事逻辑:"青春版"戏曲成功之本源自2004年,"昆剧义工"、著名作家白先勇主持制作,两岸三地艺术精英携手打造的"青春版"昆剧《牡丹亭》大获成功之始,中国戏曲在现代化创作理念之路上不断开拓。
花影流水筑家园
作者:吴美花  来源:中学生天地·高中学习版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园林设计师  设计专业  植物造景  曹雪芹  景观设计  园林艺术  流水  红楼梦  牡丹亭  人工湖 
描述:师。 因为热爱,所以热门 热爱大自然,向往居住在“与绿叶为伍,与鸟雀为邻”的美好环境中,是人类的天性,园林艺术由此诞生。古代园林大多为私人所有,“咫尺山林,多方胜景”,为了显现园主的身份与地位,工匠们通过各种造园手法成就阵容浩荡、美妙诗意的景观。而到了现代,由于城市环境日益受到重视以及旅游经济的崛起,无需进入大观园,我们便可领略园林艺术——街头绿地、小区公园随处可见,各地对景区的开发力度也越来越大。 因此,除了传统的园林管理机构、园林(景观)设计公司一直招收园林设计专业的毕业生之外,城市规划部门、房产公司对该专业人才的需求量也逐年看涨。 看到这里,许多同学的内心会蠢蠢欲动吧。的确,园林设计是个热门专业,有广阔的发展前景,但当你决定追随其而去时,必须先有足够的思想准备。
诗歌情感漫谈
作者:刘福智 张青波  来源:美与时代(下)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诗歌  感情  情感  红楼梦  传统诗词  十三辙  进入角色  牡丹亭  发散  曹雪芹 
描述:感的运载和发散,以提高诗歌抒情的质量。
寻梦“牡丹亭
作者:邓若楠 刘冰  来源:投资有道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牡丹亭  牡丹亭  艺术特性  艺术特性  绝对值  绝对值 
描述:昆曲永远都是小众艺术,它不是娱乐层面上的,也不属于大众,它的艺术特性决定了它只属于小众,但是这个小众的绝对值却可以很大。
西厢记》、《牡丹亭》:宝、黛、钗形象塑造的参照体系
作者:陈才训  来源:红楼梦学刊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红楼梦  红楼梦  牡丹亭  牡丹亭  西厢记  西厢记  宝玉  宝玉  黛玉  黛玉  宝钗  宝钗  参照体系  参照体系 
描述:,并暗示了她与宝玉之间的爱情悲剧。
关于《牡丹亭》中的“集唐”诗
作者:吴凤雏  来源:东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牡丹亭  牡丹亭  “集唐”  “集唐”  出处  出处 
描述:明人汤显祖传奇名著《牡丹亭》中,共出现"集唐"69首,历来未有将其出处(所集诗句之作者和所出之诗篇)全部注齐者。经大量查考证实:此69首(共280句)"集唐",分别集自129位诗家的270余首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