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按文献类别分组
期刊文章(3720)
报纸(2065)
学位论文(156)
图书(81)
会议论文(55)
按栏目分组
地方文献 (3970)
历史名人 (2063)
宗教集要 (28)
红色文化 (7)
才乡教育 (4)
非遗保护 (2)
地方风物 (2)
文化溯源 (1)
按年份分组
2014(604)
2012(632)
2006(227)
2005(183)
2000(80)
1998(68)
1997(75)
1995(53)
1989(45)
1986(60)
按来源分组
戏曲研究(63)
古籍整理研究学刊(13)
书城杂志(7)
贵州文史丛刊(6)
管子学刊(4)
中国文哲研究集刊(4)
江西图书馆学刊(3)
红楼(2)
图书馆论坛(2)
湖北工程学院学报(1)
介绍王安石的三首小诗(节选)
作者:吴小如  来源:小作家选刊(小学生版) 年份:2005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王安石  小诗  飞来峰  北山  落花  介绍  鸡鸣  山水景物  花木  作者 
描述:的地位。他的诗继承了杜甫、韩愈的传统,善于翻新出奇,富有独创性,无论是思想内容或是艺术手法都有很高的
晚明余姚孙氏、吕氏世家戏曲活动
作者:杨惠玲  来源:艺海 年份:2005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汤显祖  中国古典戏曲  音律  戏曲作品  戏曲活动  王骥德  戏曲创作  生活真实  余姚  曲律 
描述:晚明余姚孙氏、吕氏世家戏曲活动
曾巩佚作辨证、补遗及其来源
作者:金程宇  来源:中华文史论丛 年份:2005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曾巩  辨证  佚作    补遗  《元丰类稿》  《续稿》  保存  选本 
描述:曾巩为北宋名家,着有《元丰类稿》五十卷、《续元丰类稿)(以下简称《续稿》四十卷、《外集》十卷。前者保存完整,至今有多种版本传世;後两种则流传不广,虽在明成化、嘉靖间刊刻过(详後),但此後即已失传,仅靠一些选本、总集、类书和笔记才保存了部分内容,故清人不免有“唐宋八家惟巩集最为残缺”[第一段]
牡丹亭曲新唱寻找青春传承
作者:林蔚  来源:中国青年报 年份:2005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牡丹亭上三生路,一往情深逾死生。幸有才人椽作笔,死生至爱遂鸳盟”。日前,昆曲“青春版”《牡丹亭》刚刚在上海舞台圆满落幕,自称“昆曲义工”的作家白先勇在复旦大学百年庆典之际开设了昆曲讲座
明末学术批评史上的一桩公案——周婴误批胡应麟学术态度
作者:王嘉川  来源: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年份:2005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胡应麟  周婴  学术态度 
描述:胡应麟曾专门著书考证杨慎的学术失误,周婴对其工作态度进行了严厉批评和指责。但考察史料原文可知,周婴的指责无一不谬,其所作所为已近乎自我炒作。
在古典与现代之间―青春版昆曲《牡丹亭》的诠释
作者:邹红  来源:文艺研究 年份:2005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牡丹亭  青春  昆曲  白先勇 
描述:在古典与现代之间―青春版昆曲《牡丹亭》的诠释
牡丹亭》下场诗集唐之研究
作者:陈富容  来源:辅仁国文学报 年份:2005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汤显祖  牡丹亭  下场诗  集唐  集句 
描述:亭〉下场诗的成就,相对的是被忽略了。但我们只要仔细阅读分析《牡丹亭〉 的下场诗,便可发现这五十五首集句诗,绝对是汤显祖用心经营之所在,它不但符 合近体诗格律,崭新的诗意也在戏剧中,充分的发挥了抒情
重论汤显祖《牡丹亭》之音律及“汤沈之争”的曲学背景
作者:陈伟娜 刘水云  来源:温州师范学院学报 年份:2005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牡丹亭  牡丹亭  汤沈之争  汤沈之争  音律  音律  曲学背景  曲学背景 
描述:牡丹亭》的音律问题直接引发了明代戏剧史上所谓的“汤、沈之争”。由于忽视对该剧音律的探讨,导致人们对这场争论至今尚无合理的解释。汤显祖在《牡丹亭》的用韵、格律、宫调等方面,既有合理的运用规则,也有
青春版《牡丹亭》的艺术成就与改进建议
作者:曹树钧  来源:厦门教育学院学报 年份:2005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中国戏曲研究  中国戏曲研究  牡丹亭  牡丹亭  昆曲  昆曲  汤显祖  汤显祖  舞台演出  舞台演出 
描述:代青年观众的审美情趣有机地融为一体,这是此剧能赢得当代青年观众青睐的重要原因。在表演上此剧尚需进一步精雕细刻,力求达到出出声情并茂。主要演员宜设AB制,以利于演员之间相互的学习和艺术上的竞争。
昆曲精华版《牡丹亭》的魅力
作者:孙书磊  来源:文艺报 年份:2005 文献类型 :报纸 关键词: 牡丹亭  昆曲  精华  杜丽娘  华版  折子戏  服装设计  灯光设计  至情  离魂 
描述:2005年5月18日,为庆祝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 予中国昆曲的“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四 周年,东南大学和江苏省昆剧院联合举办“昆曲传 播月”活动,演出连台本戏精华版《牡丹亭》。在宁 高校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