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苏东坡的数字人生
作者:刘雪荣  来源:博览群书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苏东坡  黄州  王安石变法  司马光  中国文化史  苏轼  密州  太皇太后  数字人生  徐州 
描述:三组数字我们可以借用三组数字来概括苏东坡的一生。第一组数字:8341。苏东坡从政的主要经历:"8"是"八州太守"。苏东坡先后当过密州、徐州、湖州、登州、杭州、颍州、扬州
科学巨人,政治矮子:话说沈括其人
作者:王伟  来源:文史天地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沈括  王安石变法  苏轼  乌台诗案  政治见解  宋神宗  梦溪园  梦溪笔谈  中国科学史  文学创作 
描述:金无足金,人无完人。沈括也许在政治见解上不够坚定,但作为一位科学巨匠,他名垂青史则当之无愧。科学与文学,本是两个风马牛不相及的领域。你搞你的科学研究,我搞我的文学创作,本来应该是大路朝天各走半边
且看《蝶恋花》
作者:白露  来源:中学语文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李清照  欧阳修  苏轼  伤春  具体内容  女子  宋词  唐圭璋  庭院  晏殊 
描述:浅翻罢唐圭璋编的《全宋词》,《蝶恋花》词牌不时跳入眼帘。欧阳修问:"庭院深深深几许?杨柳堆烟,帘幕无重数";苏轼忆:"记得画屏初会遇,好梦惊回,望断高唐路";李清照叹:"醉里插花花莫笑,可怜春似人将
青梅煮酒考释
作者:胥洪泉  来源:金色年华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青梅    考释  《三国演义》  《诉衷情》  章回小说  晏殊  苏轼 
描述:“青梅煮酒”这一词语,始见于北宋,晏殊《诉衷情》词云:“青梅煮酒斗时新,天气欲残春。”苏轼《赠岭上梅》诗云:“不趁青梅尝煮酒,要看细雨熟黄梅。”后来,明代的章回小说《三国演义》又两次说到“青梅煮酒
高俅也曾知恩图报
作者:余竞跃  来源:晚报文萃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苏轼  宋徽宗  飞黄腾达  曾布  翰林学士  新党  党人  高球  二十年  京城 
描述:《宋史》没有为高俅作传,但根据史料的零星记载可以知道,他确是宋徽宗的幸臣,且发迹前在小苏学士处做小吏。据南宋人王明清的《挥麈後录》记载,小苏学士即苏轼。元祐八年(1093年),苏轼被朝中新党打击
闲话“乌台诗案”始作俑者沈括
作者:翟传海  来源:躬耕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沈括  乌台诗案  王安石变法  苏轼  墓志铭  三司使  北宋  司天监  政治  梦溪笔谈 
描述:我国历史上有一位精通天文、地理、农学、医学,而且还是卓越的工程师、出色的外交家的百科全书式的科学家——写下科学经典《梦溪笔谈》的沈括。然而,他死后既没人给他建碑,也没人为他写墓志铭,就连他的生平传记也仅仅附在《宋史·
别让这个“闲”字闲着
作者:朱烈荣  来源:语文教学通讯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苏轼  王安石变法  黄州  团练  情节  写作  教学  夜游  切入  窗外 
描述:世事无情,英雄无用武之地,同病相怜,只好用清风明月消磨时光。诗人夜晚闲来无事",解衣欲睡"时忽见窗外皎洁的月光,不由得触动了诗
唐诗过后的辉煌:谈宋词的发展
作者:顾云鹏  来源:语文天地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北宋词  欧阳修  晏几道  歌词创作  唐诗  发展  晏殊  柳永  花间  苏轼 
描述:唐诗过后是宋词,好诗在唐代就已经写尽了,所以宋人在词这种文学样式上,使之趋于完善,臻于完美,达到了空前繁荣,成为我们诗歌史上一颗璀璨的明珠。一、"花间"到宋词的过渡晏殊、张先、晏几道、欧阳修等承袭"花间"余绪,为唐入宋的过渡。在这一阶段,晏殊,欧
趣填新春祝语
作者:韩长代 邵保国  来源:小读者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白居易  许浑  汤显祖  贺知章  韦应物  王昌龄  杜牧  苏轼  钻龟  陆游 
描述:请在下面诗句的空格内各填一字,将其连起来渎,你便读到新春祝语了。
全景式再现北宋社会历史的大型史诗
作者:刘涛  来源:湛江师范学院学报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王安石变法  北宋中后期  长篇历史小说  司马光  社会历史  人物形象  矛盾与冲突  吕惠卿  欧阳修  苏轼 
描述:传统文化运动。高有鹏继1990年代出版长篇历史小说《袁世凯》(三卷本)之后,现在又推出多卷本描写北宋中后期大改革背景下社会文化生活的历史小说《清明上河》,经花城出版社出版后,很快产生巨大反响,被称为继姚雪垠、唐浩明、二月河之后我国第三代长篇历史小说作家的优秀代表。应该说,在国内外同类型作家中,高有鹏不无大师气象。这样一位著名的学者型作家及其作品的出现,是这个时代可遇而不可求的文化现象,这确实是一个奇迹。为此,我们邀请了几位学养深厚的评论家品评讨论。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我们期待着更多的讨论声音,促进中国文学的不断繁荣、进步和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