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按文献类别分组
期刊文章(7109)
报纸(621)
学位论文(164)
图书(142)
会议论文(33)
按栏目分组
历史名人 (8035)
宗教集要 (28)
地方文献 (3)
文化溯源 (2)
才乡教育 (1)
按年份分组
2013(427)
2012(486)
2011(492)
2009(438)
2008(376)
2003(235)
2002(218)
2001(212)
1993(110)
1979(36)
按来源分组
晚报文萃(12)
中国人才(10)
各界(8)
江苏政协(7)
文史月刊(5)
新语文学习(小学中年级版)(5)
新语文学习(教师版)(4)
安徽统一战线(2)
对联(民间对联故事)(上半月)(2)
中国医疗保险(1)
? 故事酒吧-王安石以灯联为媒-□ 吉关
作者:暂无 来源:株洲日报 年份:2008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元宵佳节,家家户户张灯结彩,这不禁令古今文人文思涌动,创作出不少咏灯的佳诗妙联。其中,最为人津津乐道的、恐怕要算北宋时期王安石的灯联为媒了。 20岁时,王安石赴京赶考。就在元宵节那天,他路过某地
《周官新义》——北宋改革家王安石的变法理想
作者:暂无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年份:2008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北宋熙宁年间改革家王安石的变法,在中国历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近现代思想家梁启超曾称誉为“实国史上、世界史上最有名誉之社会革命”。王安石的变法思想,虽千百年来褒贬不一,但它的改革实践和经验教训却
司马光的气度
作者:宣村  来源:政府法制 年份:2008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司马光  气度  道德文章  王安石  唱和  诗文 
描述:王安石与司马光同为北宋重臣,道德文章均属一流。王安石推行变法之前,二人因年龄相仿,志趣相投,诗文唱和,可谓私交甚密。当时所谓嘉祐四友,其中就有他们俩。王推行新政之后,两人交恶,遂不相往来,起因并不在
最后一次救赎
作者:姬大鹏  来源:销售与市场 年份:2008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救赎  变革方略  政治智慧  王安石  失意  沉沦  幻像 
描述:"连这个也废掉了吗?"66岁的王安石枯槁的身躯在料峭的春寒中颤栗着,昏花的双眼无力地凝视着西北方向——那里有承载他呕心沥血的未竟事业的帝都,是他生命中最为灿烂辉煌也最为寥落失意的地方。禀性刚毅的倔强
蓦然回首
作者:庆年  来源:复旦教育论坛 年份:2008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元日》  王安石  改革开放  中国  特色社会主义  教育改革 
描述:新年伊始,万象更新。不由地又想起王安石的《元日》诗:"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王安石当年写这首诗时,初任宰相,踌躇满志,欲展宏图。短短四言,形象而生动地表达
青苗法实施中的问题
作者:老任  来源:历史教学(中学版) 年份:2008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青苗法  低息贷款  农民利益  王安石  利息  放贷 
描述:王安石设计的青苗法,既要使国家得利,又想兼顾农民利益。他定的标准是年息二分,即贷款一万,借期一年,利息两千。这已经不是低息贷款了。当然比较民间放贷还是低一些。
让思想冲破牢笼
作者:杨天石  来源:领导科学杂志 年份:2008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政治体制改革  经济体制改革  温家宝总理  记者采访  解放思想  王安石  中外 
描述:2008年3月18日,温家宝总理接受中外记者采访,谈到经济体制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要有新突破,必须解放思想时,提到王安石的"三不足"改革名言,其中有一句"祖宗不足法"。窃以为,有深意在焉。
甜香绝品:哈密瓜
作者:浥尘  来源:社区 年份:2008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哈密瓜  吐鲁番地区  瓜州  知名度  王安石  鄯善县  敦煌 
描述:地以瓜闻,瓜以地名。从某种意义上讲,哈密瓜提升了哈密的知名度。很多人记得王安石京口瓜州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的诗句,但是你知道西北的敦煌也被称为瓜州吗?
江西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
作者:暂无 来源:价格月刊 年份:2008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江西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  占地面积  王安石  汤显祖  抚州市 
描述:江西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创建于1986年,是全国八所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之一,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建设院校。学校座落于王安石、汤显祖的故乡、素有文化之邦、才子之乡美称的江西省抚州市,校园总占地面积500
是“还乡”还是“还京”
作者:暂无 来源:小学语文 年份:2008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  还乡  《泊船瓜洲》  实验教材  五年级  王安石  诗句 
描述:问:王安石《泊船瓜洲》(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五年级上册第5课)诗中“明月何时照我还”的诗句应当怎样理解?